论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农户小额贷款的运作机理 | 第14-24页 |
·农户与农户金融需求 | 第14-16页 |
·关于农户的定义 | 第14页 |
·农户金融需求 | 第14-15页 |
·农户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 第15-16页 |
·开展农户小额贷款的现实意义 | 第16页 |
·普惠金融体系与农户小额贷款 | 第16-17页 |
·农户小额贷款的概念、特点和运作机理 | 第17-20页 |
·农户小额贷款的概念、特点及用途 | 第17-18页 |
·农户小额贷款的运作机制 | 第18-20页 |
·我国农户小额贷款实践状况 | 第20-22页 |
·泉州经济状况 | 第22页 |
·泉州农行农户小额贷款运作现状 | 第22-24页 |
第3章 农户小额贷款面临的风险分析 | 第24-33页 |
·风险及风险管理 | 第24-25页 |
·风险含义 | 第24页 |
·风险产生的根源 | 第24-25页 |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 第25页 |
·小额贷款面临的信用风险 | 第25-27页 |
·信用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 第26页 |
·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 | 第26-27页 |
·小额贷款遭遇的市场风险 | 第27-28页 |
·市场供需状况的波动加大了市场风险 | 第27页 |
·投放行业的集中性导致第二还款来源较弱 | 第27-28页 |
·农户普遍缺乏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 | 第28页 |
·小额贷款面临的操作风险 | 第28-31页 |
·少部分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 | 第28-29页 |
·片面强调工作进度导致授信质量不高 | 第29页 |
·相对单一的担保方式弱化了风险控制力 | 第29-30页 |
·具体操作流程不规范,背离岗位职责 | 第30-31页 |
·客户经理人员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31页 |
·其他风险 | 第31-33页 |
·声誉风险 | 第31页 |
·法律与制度风险 | 第31-33页 |
第4章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范对策 | 第33-38页 |
·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 第33-34页 |
·提高农户信用意识,改善农村金融市场信用环境 | 第33页 |
·充分利用农村乡土资源,提高农户合作化水平 | 第33页 |
·政府职能部门要创建良好的金融环境 | 第33-34页 |
·市场风险防范措施 | 第34-35页 |
·加强推进农业保险的供给与宣传 | 第34页 |
·根据市场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提取拨备金 | 第34页 |
·拓宽农户金融服务内涵,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 第34-35页 |
·操作风险防范手段 | 第35-38页 |
·重新认识服务三农的重要性 | 第35页 |
·上级管理行需在小额贷款的投放进度上做到一张一弛 | 第35页 |
·扎实开展农户信贷调查,强化激励约束 | 第35-36页 |
·灵活采用多种担保方式,分散化解风险 | 第36页 |
·加快渠道建设,缓解服务区域广与人员不足的矛盾 | 第36-37页 |
·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 第37-38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永春农行农户小额贷款风险防范举措 | 第38-45页 |
·案例背景 | 第38-39页 |
·永春县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 第39-42页 |
·送金融知识下乡,加大小额贷款宣传力度 | 第39页 |
·依靠党政配合,严把贷前调查关 | 第39-40页 |
·创新担保方式,严把贷款担保关 | 第40页 |
·强化银保合作,密切银村合作 | 第40页 |
·加强检查监督,严把贷后管理关 | 第40页 |
·组织保障,落实“三包一挂”,加强队伍专业化管理 | 第40-41页 |
·全方位配套营销 | 第41-42页 |
·永春县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机制的效果 | 第42-43页 |
·农户小额贷款快速发展,经营综合效益良好 | 第42-43页 |
·实现广履盖目标 | 第43页 |
·永春县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的启示 | 第43-45页 |
·做好信贷知识宣传,培育农户诚信观念 | 第43页 |
·创新风险防控思路,助推业务稳健发展 | 第43-44页 |
·制定“三包一挂”,权责明确,可操作性强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第45-50页 |
·结论 | 第45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45-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