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0.2 关键概念说明 | 第10-12页 |
0.2.1 新媒介技术 | 第10-11页 |
0.2.2 新闻叙事及其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0.3.1 新媒介技术对社会形态和传播生态的影响和改变 | 第13-14页 |
0.3.2 新媒介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 第14-17页 |
0.4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 | 第17-18页 |
0.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0.4.2 创新点和难点 | 第17-18页 |
第1章 新闻叙事者的嬗变 | 第18-31页 |
1.1 谁是“新”新闻叙事者 | 第18-27页 |
1.1.1 公民记者的狂欢叙事 | 第18-22页 |
1.1.2 媒介技术的“拟人化”智能叙事 | 第22-26页 |
1.1.3“三位一体”综合叙事下职业新闻记者的新角色 | 第26-27页 |
1.2 众媒喧哗与人机博弈 | 第27-31页 |
1.2.1 话语权的分散和狂欢的幻象 | 第28-29页 |
1.2.2 机器叙事伦理与人机博弈 | 第29-31页 |
第2章 新闻叙事话语的嬗变 | 第31-45页 |
2.1 叙事话语的新形式 | 第31-39页 |
2.1.1 数据、场景、游戏:新闻叙事话语的新元素 | 第31-35页 |
2.1.2“上帝之眼”与“感知真实” | 第35-37页 |
2.1.3 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特征的继承和演变 | 第37-39页 |
2.2 叙事话语的真实与客观性 | 第39-45页 |
2.2.1 大数据与新闻真实 | 第39-41页 |
2.2.2 深度介入干预新闻客观 | 第41页 |
2.2.3 虚拟/增强现实、游戏化对新闻现场的“拟真实”建构 | 第41-45页 |
第3章 新闻叙事结构的嬗变 | 第45-56页 |
3.1 新闻叙事结构的新形式特征 | 第45-54页 |
3.1.1“新”预设模板式 | 第45-46页 |
3.1.2“非线性”与“线性”的融合 | 第46-47页 |
3.1.3 更直观的可视化 | 第47-52页 |
3.1.4 即时交互性 | 第52-54页 |
3.2 新闻叙事结构内在逻辑的“联结”主体与“断裂”隐忧 | 第54-56页 |
3.2.1 新闻叙事结构逻辑的“联结” | 第54-55页 |
3.2.2 新闻叙事结构逻辑的“断裂” | 第55-56页 |
第4章 新闻叙事接受的嬗变 | 第56-62页 |
4.1 新闻叙事接受的新形式 | 第56-59页 |
4.1.1 叙事接受的“浅”阅读与“深”沉浸 | 第57-58页 |
4.1.2 叙事接受的“适配性” | 第58页 |
4.1.3 叙事接受的“中介化”程度加深 | 第58-59页 |
4.2 新闻叙事接受者的接受期待和接受语境 | 第59-62页 |
4.2.1 叙事接受者的“新”接受期待 | 第60-61页 |
4.2.2 叙事接受者的社会接受语境 | 第61-62页 |
第5章 新闻叙事“技术化”嬗变的发展前景和潜在问题 | 第62-68页 |
5.1 叙事“技术化”嬗变的发展前景 | 第62-65页 |
5.1.1“链接一切” | 第63-64页 |
5.1.2“媒介技术的无形化” | 第64-65页 |
5.2 叙事“技术化”嬗变的潜在问题 | 第65-68页 |
5.2.1 技术和内容的博弈 | 第65-66页 |
5.2.2 媒体失范和技术归咎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7页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