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聚合物固载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3 自旋转换体系 | 第9-14页 |
1.3.1 自旋转换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3.2 自旋转换希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自挑选体系 | 第14-18页 |
1.4.1 自挑选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2 自挑选分类 | 第17-18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聚合物固载Fe(II)手性咪唑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 第20-36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3 (咪唑2甲醛)聚苯乙烯树脂及配合物 1-8 的合成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5页 |
2.3.1 Merrifield多肽树脂和固载(咪唑2甲醛)聚苯乙烯树脂的红外 | 第23-24页 |
2.3.2 配合物 1-8 的红外 | 第24-25页 |
2.3.3 单体配合物 1-4 的紫外 | 第25-26页 |
2.3.4 单体配合物 1-4 的圆二色谱 | 第26-27页 |
2.3.5 固载配合物 5-8 的扫描电镜(SEM)图 | 第27页 |
2.3.6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 | 第27-33页 |
2.3.7 配合物的热重(TG) | 第33-34页 |
2.3.8 配合物 1-8 的磁性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三齿配体的双核Fe(II)咪唑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 第36-62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3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3.2.3 咪唑双醛A-C和配合物 9-15的合成 | 第38-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61页 |
3.3.1 咪唑双醛A-C和配合物 9-15的红外 | 第41-43页 |
3.3.2 咪唑双醛A-C的1H NMR | 第43-44页 |
3.3.3 配合物 9-15的紫外 | 第44-45页 |
3.3.4 配合物 9-15的PXRD | 第45-46页 |
3.3.5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 | 第46-56页 |
3.3.6 配合物 9-15的TG | 第56页 |
3.3.7 配合物的磁性 | 第56-57页 |
3.3.8 配合物的自挑选研究 | 第57-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磁双稳态Fe(II)咪唑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 第62-76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6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3-64页 |
4.2.3 咪唑双醛A、D、E和配合物 16-24的合成 | 第64-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4页 |
4.3.1 咪唑醛B-D和配合物 16-24的红外 | 第65-67页 |
4.3.2 咪唑醛B-D的1H NMR | 第67页 |
4.3.3 配合物 16-24的紫外 | 第67-68页 |
4.3.4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 | 第68-72页 |
4.3.5 配合物 16-21的TG | 第72-73页 |
4.3.6 配合物 16-24的磁性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76-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