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环境监管失职罪概述 | 第10-15页 |
(一)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立法沿革 | 第10页 |
(二)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构成要件 | 第10-12页 |
1、客体要件 | 第10-11页 |
2、客观要件 | 第11页 |
3、主体要件 | 第11页 |
4、主观要件 | 第11-12页 |
(三)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特点 | 第12-14页 |
1、危害后果严重 | 第12页 |
2、窝案、串案高发 | 第12页 |
3、发案环节和人员集中 | 第12-13页 |
4、权钱交易现象突出 | 第13页 |
5、专业性、技术性强 | 第13页 |
6、社会危害性认识不高 | 第13-14页 |
(四)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惩治困境 | 第14-15页 |
二、环境监管失职罪惩治困境原因分析 | 第15-29页 |
(一)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立法缺陷 | 第15-22页 |
1、罪名的局限性 | 第15-18页 |
2、主体范围不明确 | 第18页 |
3、犯罪客体不科学 | 第18-19页 |
4、环境监管失职罪主观罪过片面化 | 第19页 |
5、法定刑配置不科学 | 第19-22页 |
(二) 司法解释不完善 | 第22-26页 |
1、《立案标准》本身的表述不够严谨 | 第22页 |
2、《立案标准》与两高司法解释的不一致 | 第22-25页 |
3、《立案标准》还有待完善 | 第25-26页 |
(三) 体制和措施的欠缺 | 第26-29页 |
1、缺乏检察机关污染事故介入机制 | 第26-27页 |
2 损失鉴定评估机构设置和损失认定标准难以适应查办需要 | 第27-28页 |
3、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针对性不强 | 第28-29页 |
三、完善有关立法和体制的设想 | 第29-38页 |
(一) 立法完善的建议 | 第29-34页 |
1、积极提出立法建议,修订刑法 | 第30页 |
2、调整入罪门槛,降低入罪标准 | 第30-31页 |
3、修改法定刑 | 第31-33页 |
4、明确主体范围 | 第33页 |
5、将犯罪客体确立为侵犯环境法益 | 第33-34页 |
6、环境监管失职罪主观方面应包容间接故意 | 第34页 |
(二) 细化《立案标准》 | 第34-35页 |
1、使《立案标准》的罪状表述更为严谨 | 第34页 |
2、尽快协调两高《解释》与检察机关《立案标准》之间的矛盾 | 第34-35页 |
(三) 完善体制和措施 | 第35-38页 |
1、建立事故调查介入机制 | 第35页 |
2、改革鉴定机构管理模式 | 第35-36页 |
3、有针对性地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 第36-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