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植被对滑坡的抑制效应 | 第17-20页 |
1.2.2 植被对滑坡的促进效应 | 第20-2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背景概况 | 第26-42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6-27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7-29页 |
2.2.1 山地地貌 | 第28页 |
2.2.2 坝子地貌 | 第28-29页 |
2.2.3 岩溶地貌 | 第29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9-31页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33页 |
2.5 植被发育状况及类型 | 第33-36页 |
2.6 区域地质灾害分布 | 第36页 |
2.7 气象特征 | 第36-39页 |
2.7.1 年均气象特征 | 第36-38页 |
2.7.2 “9.16”强降雨特征 | 第38-3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三章 “9.16”群发性浅层滑体特征 | 第42-60页 |
3.1 滑体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3.2 滑体位置特征 | 第44-49页 |
3.2.1 滑体地理位置特征 | 第44页 |
3.2.2 滑体坡向特征 | 第44-45页 |
3.2.3 滑体前缘及后缘坐标位置特征 | 第45-47页 |
3.2.4 滑体坡面位置特征 | 第47-49页 |
3.3 滑体参数特征 | 第49-54页 |
3.3.1 滑体长度特征 | 第49页 |
3.3.2 滑体宽度特征 | 第49-50页 |
3.3.3 滑体后缘深度特征 | 第50-51页 |
3.3.4 滑体体积特征 | 第51-52页 |
3.3.5 滑体原始坡角特征 | 第52-53页 |
3.3.6 后缘拉裂缝特征 | 第53-54页 |
3.4 滑体岩土体结构特征 | 第54-56页 |
3.4.1 滑体土质类型特征 | 第54-56页 |
3.4.2 滑体下基岩岩性及裂隙产状特征 | 第56页 |
3.5 滑体与植被关系 | 第56-58页 |
3.5.1 滑体后缘根系分布深度特征 | 第56-57页 |
3.5.2 滑体周边斜坡植被类型特征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不同植被类型斜坡土体指标及其水流路径分布 | 第60-84页 |
4.1 试验对象 | 第6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1-69页 |
4.2.1 根系质量密度测定 | 第63-65页 |
4.2.2 土体天然密度测定 | 第65页 |
4.2.3 土体天然含水率测定 | 第65页 |
4.2.4 土体孔隙率测定 | 第65-66页 |
4.2.5 土体容重测定 | 第66页 |
4.2.6 土体饱和含水率测定 | 第66-67页 |
4.2.7 土体有机质含量测定 | 第67-68页 |
4.2.8 土体比重测定 | 第68-69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4.3.1 植被根系质量密度 | 第69-70页 |
4.3.2 土体天然密度 | 第70-71页 |
4.3.3 土体天然含水率 | 第71-72页 |
4.3.4 土体孔隙率 | 第72-73页 |
4.3.5 土体容重 | 第73-74页 |
4.3.6 土体饱和含水率 | 第74-75页 |
4.3.7 有机质含量 | 第75-77页 |
4.3.8 土体比重 | 第77页 |
4.4 植被发育斜坡降雨水流路径分布特征 | 第77-80页 |
4.4.1 试验方法 | 第78-79页 |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9-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4页 |
第五章 不同植被类型对滑体侵蚀特征的影响 | 第84-100页 |
5.1 植被发育斜坡降雨侵蚀通道 | 第84-85页 |
5.2 滑体侵蚀强度与侵蚀深度 | 第85-86页 |
5.3 植被类型与滑体侵蚀特征的关系 | 第86-87页 |
5.4 植被根系分布特征与滑体侵蚀深度的关系 | 第87-89页 |
5.5 植被发育斜坡滑体侵蚀强度特征 | 第89-92页 |
5.5.1 各影响因素与滑体侵蚀强度间的关系 | 第89-90页 |
5.5.2 各影响因素对滑体侵蚀强度的影响 | 第90-92页 |
5.6 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层间土体指标差异性分析 | 第92-95页 |
5.7 植被对浅层滑坡的影响 | 第95-9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