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锂/钠离子电池简介 | 第10-13页 |
1.2.1 锂/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锂/钠离子电池的结构 | 第11-12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的储能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 第13-15页 |
1.3.1 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13-14页 |
1.3.2 磷酸铁锂 | 第14页 |
1.3.3 三元材料 | 第14-15页 |
1.4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 | 第15-16页 |
1.5 电池的炭负极材料 | 第16-18页 |
1.5.1 石墨材料 | 第16-17页 |
1.5.2 硬碳材料 | 第17页 |
1.5.3 软碳材料 | 第17-18页 |
1.6 电池非碳负极材料 | 第18-20页 |
1.6.1 合金 | 第18-19页 |
1.6.2 硅基负极材料 | 第19页 |
1.6.3 锡基负极材料 | 第19-20页 |
1.7 水热反应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制备和表征方法 | 第23-29页 |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材料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24-26页 |
2.3 纽扣电池的组装与测试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不同水热温度处理膨胀炭微球的电化学性能 | 第29-47页 |
3.1 不同水热温度处理膨胀炭微球的制备 | 第29-30页 |
3.2 材料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30-36页 |
3.3 微膨胀中间相炭微球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 | 第36-41页 |
3.3.1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6-38页 |
3.3.2 倍率性能测试 | 第38页 |
3.3.3 循环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3.3.4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9页 |
3.3.5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9-40页 |
3.3.6 循环之后电极极片的扫描电镜照片 | 第40-41页 |
3.4 微膨胀中间相炭微球在锂离子电池中性能测试 | 第41-45页 |
3.4.1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41-42页 |
3.4.2 倍率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3.4.3 循环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3.4.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44-45页 |
3.4.5 交流阻抗测试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氧化炭微球与纳米氧化锡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7-55页 |
4.1 锡/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8页 |
4.2 形貌和结构表征与分析 | 第48-50页 |
4.2.1 扫描电镜(SEM) | 第48-49页 |
4.2.2 X射线衍射(XRD) | 第49-50页 |
4.3 氧化炭微球与锡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 | 第50-54页 |
4.3.1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50-51页 |
4.3.2 倍率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4.3.3 循环性能测试 | 第52页 |
4.3.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52-53页 |
4.3.5 交流阻抗测试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