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污染环境罪概述 | 第12-21页 |
1.1 污染环境罪的概念 | 第12-15页 |
1.1.1 污染环境罪的概念变化 | 第12-13页 |
1.1.2 污染环境罪的本质属性 | 第13-15页 |
1.2 污染环境罪的构成特征 | 第15-17页 |
1.2.1 污染环境罪的犯罪客体特征 | 第15页 |
1.2.2 污染环境罪的犯罪客观方面特征 | 第15-16页 |
1.2.3 污染环境罪的犯罪主体特征 | 第16页 |
1.2.4 污染环境罪的犯罪主观方面特征 | 第16-17页 |
1.3 我国污染环境罪刑事立法理念的嬗变 | 第17-21页 |
1.3.1 从宽松的立法理念到严格的立法理念 | 第17-18页 |
1.3.2 从惩治型立法理念到预防型立法理念 | 第18-19页 |
1.3.3 从人本主义为中心到尊重环境要素的过度 | 第19-21页 |
第2章 污染环境罪的立法问题 | 第21-35页 |
2.1 污染环境罪的犯罪客体定位不合理 | 第21-25页 |
2.1.1 刑法及司法解释对污染环境罪犯罪客体的定位及其不足 | 第21-22页 |
2.1.2 对于污染环境罪犯罪客体诸学说的评述 | 第22-25页 |
2.2 污染环境罪既遂形态的规定不科学 | 第25-28页 |
2.2.1 污染环境罪的立法出现结果犯与行为犯并行的现状 | 第25-26页 |
2.2.2 对于污染环境罪结果犯与行为犯并行的现状评析 | 第26-28页 |
2.3 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规定不明确 | 第28-33页 |
2.3.1 本罪罪过形式之争议 | 第28-29页 |
2.3.2 对于本罪罪过形式学说争议的评析 | 第29-33页 |
2.4 污染环境罪刑罚配置不科学 | 第33-35页 |
2.4.1 自由刑设置较轻 | 第33页 |
2.4.2 罚金刑数额规定不明确 | 第33-34页 |
2.4.3 缺少资格刑的规定 | 第34-35页 |
第3章 域外污染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45页 |
3.1 环境刑法保护的法益由人权法益向环境法益扩张 | 第35-36页 |
3.2 危险犯成为污染环境犯罪既遂形态的立法模式 | 第36-39页 |
3.2.1 具体危险犯成为各国普遍的立法选择 | 第36-38页 |
3.2.2 抽象危险犯的立法例 | 第38页 |
3.2.3 过失危险犯的立法例 | 第38-39页 |
3.2.4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页 |
3.3 域外关于污染环境犯罪罪责的规定 | 第39-42页 |
3.3.1 大陆法系国家分别规定了故意与过失两种罪过形式 | 第39-40页 |
3.3.2 英美法系国家的污染环境犯罪适用严格责任 | 第40-41页 |
3.3.3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2页 |
3.4 域外关于污染环境犯罪刑罚设置的规定 | 第42-45页 |
3.4.1 刑罚轻重呈现宽严相济的特点 | 第42页 |
3.4.2 罚金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 第42-43页 |
3.4.3 发挥资格刑的作用 | 第43-45页 |
第4章 完善污染环境罪立法的建议 | 第45-53页 |
4.1 明确环境法益为污染环境罪的犯罪客体 | 第45-46页 |
4.1.1 环境法益的界定 | 第45-46页 |
4.1.2 确立科学的污染环境罪刑事立法体例 | 第46页 |
4.2 将危险犯设定为污染环境罪的既遂形态 | 第46-49页 |
4.2.1 设置"危险犯"的理由 | 第46-48页 |
4.2.2 具体危险犯作为危险犯的立法模式 | 第48-49页 |
4.3 污染环境罪罪过形式的修正 | 第49-51页 |
4.3.1 增加过失危险犯的必要性 | 第49-50页 |
4.3.2 根据不同的罪过形式分立罪名 | 第50-51页 |
4.4 完善污染环境罪的刑罚设置 | 第51-53页 |
4.4.1 根据不同的罪过形式确定不同的法定刑幅度 | 第51页 |
4.4.2 完善罚金刑的立法 | 第51-52页 |
4.4.3 增设资格刑的立法规定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