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异质结纳米催化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绪论第12-34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燃料电池概述第13-16页
        1.2.1 燃料电池的分类第14页
        1.2.2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4-15页
        1.2.3 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第15-16页
    1.3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电极反应机理第16-18页
        1.3.1 甲醇电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第16-17页
        1.3.2 电催化氧还原反应机理第17-18页
    1.4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第18-21页
        1.4.1 甲醇电氧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2 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3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面临的问题第21页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第21-23页
    参考文献第23-34页
二、Pd@Pt双金属合金纳米催化材料的控制合成、晶面调控及电催化性能研究第34-60页
    2.1 引言第34-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40页
        2.2.1 试剂和仪器第36-37页
        2.2.2 Pd@Pt/C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合成第37-38页
        2.2.3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第38页
        2.2.4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表征第38页
        2.2.5 扫描透射电镜(STEM)表征第38-39页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39页
        2.2.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39页
        2.2.8 甲醇电氧化性能测试第39-4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0-54页
        2.3.1 Pd@Pt/C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相结构和晶粒尺寸分析第40-41页
        2.3.2 Pd@Pt/C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形貌和表面元素分布情况第41-43页
        2.3.3 Pd@Pt/C双金属纳米催化剂表面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第43-48页
        2.3.4 Pd@Pt/C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红外光谱分析第48-49页
        2.3.5 Pd@Pt/C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测试分析第49-50页
        2.3.6 Pd@Pt/C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研究第50-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三、双异质结Fe_3O_4@CeO_2/M(M=Pt,Pd,Pt-Pd)纳米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第60-86页
    3.1 引言第60-61页
    3.2 实验部分第61-66页
        3.2.1 试剂和仪器第61-63页
        3.2.2 Fe_3O_4@CeO_2/M(M=Pt,Pd,Pt-Pd)纳米催化剂的合成第63-64页
        3.2.3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第64页
        3.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第64页
        3.2.5 扫描透射电镜(STEM)表征第64页
        3.2.6 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测试第64页
        3.2.7 磁性测试(VSM)第64-65页
        3.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65页
        3.2.9 高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第65页
        3.2.10 紫外吸收光谱测试第65页
        3.2.11 电催化性能测试第65-66页
        3.2.12 Fe_3O_4@CeO_2/M(3 wt%)纳米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性能测试第6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6-79页
        3.3.1 Fe_3O_4@CeO_2/M纳米催化剂的相结构分析第66-67页
        3.3.2 Fe_3O_4@CeO_2/M纳米催化剂的形貌和元素分布分析第67-70页
        3.3.3 Fe_3O_4@CeO_2/M纳米催化剂的比表面和孔径分析第70-72页
        3.3.4 Fe_3O_4@CeO_2/M纳米催化剂磁性研究第72-73页
        3.3.5 Fe_3O_4@CeO_2/Pt纳米催化剂的表面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第73-74页
        3.3.6 Fe_3O_4@CeO_2/Pt纳米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测试分析第74-75页
        3.3.7 Fe_3O_4@CeO_2/Pt纳米催化剂的甲醇电氧化催化性能研究第75-77页
        3.3.8 Fe_3O_4@CeO_2/M纳米催化剂催化加氢性能研究第77-79页
    3.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四、氮化镍/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纳米催化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第86-108页
    4.1 引言第86-87页
    4.2 实验部分第87-90页
        4.2.1 试剂和仪器第87-88页
        4.2.2 氮化镍/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第88-89页
        4.2.3 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第89页
        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第89页
        4.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第89页
        4.2.6 扫描透射电镜(STEM)表征第89页
        4.2.7 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测试第89页
        4.2.8 拉曼光谱测试第89-90页
        4.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90页
        4.2.10 氧还原性能测试第9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0-102页
        4.3.1 氮化镍/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相结构分析第90-91页
        4.3.2 氮化镍/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形貌分析第91-94页
        4.3.3 氮化镍/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氮气吸脱附曲线和孔径分布分析第94-95页
        4.3.4 氮化镍/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拉曼测试分析第95-96页
        4.3.5 氮化镍/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表面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第96-98页
        4.3.6 氮化镍/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第98-102页
    4.4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8页
五、总结与展望第108-110页
    5.1 总结第108-109页
    5.2 展望第109-110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利公司的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验布机外观造型创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