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导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5-18页 |
二、家庭思想:经历与时局影响下的成果 | 第18-21页 |
三、婚姻与家庭:人之社会化的表征 | 第21-29页 |
(一) 婚姻:男女之间的正式结合 | 第21-23页 |
(二) 家庭:亲属结合的社会团体 | 第23-25页 |
(三) 家庭功能:个人的社会化和社会遗业的传递 | 第25-27页 |
(四) 小结:以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为核心的家庭论 | 第27-29页 |
四、家族制度:中国人生活的文化模式 | 第29-40页 |
(一) 中国家族制度的结构 | 第30-32页 |
(二) 中国家族制度的特点 | 第32-34页 |
(三) 中国家族制度的优劣 | 第34-37页 |
(四) 小结:以文化模式为本质的家族制度论 | 第37-40页 |
五、中国家庭制度的变迁及其问题:文化失调与态度转变 | 第40-53页 |
(一) 西方家庭制度的演变及其问题 | 第40-42页 |
(二) 中国家族制度变迁的原因 | 第42-44页 |
(三) 中国家族制度的变迁及问题 | 第44-48页 |
(四) 中国家庭的改组:文化调适和态度转移 | 第48-50页 |
(五) 小结:以文化和态度为核心的家庭制度变迁及其问题 | 第50-53页 |
六、孙本文家庭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 第53-59页 |
(一) 孙本文家庭思想的贡献 | 第53-54页 |
(二) 孙本文家庭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54-55页 |
(三) 孙本文家庭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