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寿康艺术美学思想探析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7-11页 |
| 1 研究现状综述 | 第7-9页 |
| 2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9-10页 |
| 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范寿康艺术美学思想的中西文化渊源 | 第11-15页 |
| 1.1“仁”和艺术的生命本质 | 第11-13页 |
| 1.2“无利害性”与艺术的无我观照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范寿康艺术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15-26页 |
| 2.1 艺术与生命 | 第15-18页 |
| 2.1.1“生的肯定” | 第15-17页 |
| 2.1.2“心的注入” | 第17-18页 |
| 2.2 艺术与人格 | 第18-22页 |
| 2.2.1“美的深” | 第18-20页 |
| 2.2.2“美的陶冶” | 第20-22页 |
| 2.3 艺术与解脱 | 第22-26页 |
| 2.3.1“人间化” | 第22-24页 |
| 2.3.2“自我的解脱”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范寿康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特点 | 第26-34页 |
| 3.1 崇尚美的情感 | 第26-29页 |
| 3.1.1 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 第26-28页 |
| 3.1.2 以人格为核心 | 第28-29页 |
| 3.2 回归生命本真 | 第29-34页 |
| 3.2.1 追求理想的自我 | 第29-31页 |
| 3.2.2 创造美的生活 | 第31-34页 |
| 第四章 范寿康艺术美学思想的当代启思 | 第34-39页 |
| 4.1 艺术创作的情感传达 | 第34-36页 |
| 4.2 艺术教育的情智合一 | 第36-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