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Landsat 和MODIS 影像数据特征 | 第19-22页 |
·Landsat | 第19-20页 |
·MODIS | 第20-22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22-26页 |
·自然概况 | 第22-23页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气候 | 第22页 |
·水文 | 第22-23页 |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土壤植被 | 第23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人口概况 | 第23-24页 |
·经济概况 | 第24页 |
·左江流域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6页 |
·耕地质量下降,主要以中低产田为主 | 第24页 |
·水土流失严重,岩溶分布面积广 | 第24-25页 |
·调控能力差,旱涝灾害频发 | 第25页 |
·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供需矛盾突出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TM 遥感影像的左江流域耕地利用信息提取 | 第26-37页 |
·影像数据源 | 第26页 |
·影像数据预处理 | 第26-27页 |
·投影变换 | 第26页 |
·几何校正 | 第26-27页 |
·耕地利用分类 | 第27-29页 |
·分类原则 | 第27-28页 |
·耕地主要类型 | 第28-29页 |
·耕地判读标志 | 第29-30页 |
·遥感图像信息提取方法 | 第30-31页 |
·一般方法 | 第30页 |
·其他方法 | 第30-31页 |
·监督分类与人‐机交互相结合法 | 第31页 |
·结果精度评估 | 第31-33页 |
·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第4章 左江流域耕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 第37-54页 |
·基于SML 的模型方法 | 第37-38页 |
·数据选取 | 第38-39页 |
·NDVI 数据与EVI 数据比较 | 第38-39页 |
·EVI 时间序列数据来源 | 第39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39-41页 |
·投影变换 | 第39页 |
·影像镶嵌与裁剪 | 第39-40页 |
·影像无效值去除 | 第40-41页 |
·时序EVI 数据集重建方法 | 第41-47页 |
·最佳坡度系数截取法(BISE) | 第42-43页 |
·Savitzky_Golay 平滑滤波器 | 第43-44页 |
·时序EVI 数据集重建结果 | 第44-47页 |
·二次差分算法提取时序EVI 曲线波峰信息 | 第47页 |
·复种指数遥感提取原理及方法 | 第47-51页 |
·复种指数 | 第47-48页 |
·复种指数的遥感提取原理 | 第48-49页 |
·耕地复种指数计算 | 第49-51页 |
·耕地利用效率评价的方法 | 第51-54页 |
·耕地利用效率 | 第51页 |
·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流程 | 第51-52页 |
·波峰标记 | 第52页 |
·空间分析 | 第52-54页 |
第5章 左江流域耕地利用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 第54-71页 |
·复种指数提取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耕地利用效率变化特征分析 | 第59-63页 |
·年际变化分析 | 第59-60页 |
·各县(市)变化分析 | 第60-62页 |
·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垂直变化特征分析 | 第62-63页 |
·结果检验 | 第63-65页 |
·复种指数结果检验 | 第63-65页 |
·耕地利用效率结果检验 | 第65页 |
·耕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65-71页 |
·自然因素 | 第65-66页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66-67页 |
·耕地利用效率变化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67-71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1-74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讨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