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8页 |
1.1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 | 第16-20页 |
1.1.1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概述 | 第16页 |
1.1.2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的组成 | 第16-17页 |
1.1.3 固体脂质纳米颗粒的特性 | 第17-20页 |
1.2 纳米药物载体与肿瘤治疗 | 第20-29页 |
1.2.1 肿瘤的临床治疗手段及局限性 | 第20-22页 |
1.2.2 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第22-29页 |
1.3 纳米药物载体需要克服的体内给药屏障 | 第29-32页 |
1.3.1 血液屏障 | 第29-30页 |
1.3.2 组织屏障 | 第30-31页 |
1.3.3 细胞屏障 | 第31-32页 |
1.4 表面性质对纳米药物载体体内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第32-35页 |
1.4.1 表面电荷对纳米药物载体体内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第32-33页 |
1.4.2 PEG修饰对纳米药物载体体内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 第33-35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35-38页 |
第2章 不同表面电荷和PEG密度的阳离子固体脂质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与血液主要成分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 | 第38-54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2.2.1 主要器材及设备 | 第39-4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2.2.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40-41页 |
2.2.4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2.3.1 阳离子固体脂质纳米颗粒(cSLNs)的制备 | 第41-43页 |
2.3.2 阳离子固体脂质纳米颗粒(cSLNs)的表征 | 第43页 |
2.3.3 阳离子固体脂质纳米颗粒(cSLNs)的形貌观察 | 第43页 |
2.3.4 多功能酶标仪检测cSLNs对红细胞的溶解作用 | 第43页 |
2.3.5 流式细胞术检测cSLNs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 | 第43-44页 |
2.3.6 BCA和SDS-PAGE定量及定性检测c SLNs对血清蛋白的吸附作用 | 第44-46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46-52页 |
2.4.1 cSLNs的制备及表征 | 第46-48页 |
2.4.2 cSLNs在体外对红细胞的溶解作用 | 第48-49页 |
2.4.3 cSLNs在体外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 | 第49-50页 |
2.4.4 cSLNs在体外对血清蛋白的吸附作用 | 第50-52页 |
2.5 讨论 | 第52-53页 |
2.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不同表面电荷和PEG密度的阳离子固体脂质纳米颗粒与血细胞和凝血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体内研究 | 第54-68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5-57页 |
3.2.1 主要器材及设备 | 第55-56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3.2.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57页 |
3.2.4 实验动物 | 第5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3.3.1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cSLNs对体内血细胞的影响 | 第57页 |
3.3.2 流式细胞术检测cSLNs对体内免疫细胞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3 流式细胞术检测cSLNs对体内血小板比例、激活和粘附的影响 | 第58页 |
3.3.4 组织学分析cSLNs对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5 自动血凝仪检测cSLNs诱导血栓形成的凝血途径 | 第59-6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60-65页 |
3.4.1 cSLNs对体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浓度的影响 | 第60页 |
3.4.2 cSLNs对体内免疫细胞比例分布的影响 | 第60-62页 |
3.4.3 cSLNs对体内血小板比例的影响 | 第62页 |
3.4.4 cSLNs对体内血小板激活的影响 | 第62-63页 |
3.4.5 cSLNs对体内血小板粘附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6 cSLNs对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7 cSLNs诱导血栓形成的凝血途径 | 第65页 |
3.5 讨论 | 第65-66页 |
3.6 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内源性凝血抑制剂增强阳离子固体脂质纳米颗粒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的研究 | 第68-86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9-71页 |
4.2.1 主要器材及设备 | 第69-70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70-71页 |
4.2.3 主要溶液配制 | 第71页 |
4.2.4 实验动物 | 第7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1-75页 |
4.3.1 肝素预处理对cSLNs表面电荷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2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肝素预处理对血小板体内浓度的影响 | 第72页 |
4.3.3 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素预处理对血小板体内比例和激活的影响 | 第72页 |
4.3.4 组织学分析肝素预处理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5 细胞培养及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 第73页 |
4.3.6 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肝素预处理对cSLNs的小鼠器官分布及肿瘤靶向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7 肝素预处理对cSLNs的体内半衰期的影响 | 第74页 |
4.3.8 肝素预处理对cSLNs的肿瘤治疗的影响 | 第74页 |
4.3.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肝素预处理对cSLNs在肿瘤组织中分布的影响 | 第74-75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75-82页 |
4.4.1 肝素预处理抑制cSLNs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活化 | 第75-76页 |
4.4.2 肝素预处理抑制cSLNs诱导的血栓形成 | 第76-78页 |
4.4.3 肝素预处理延长cSLNs的血液循环半衰期 | 第78页 |
4.4.4 肝素预处理增强cSLNs在肿瘤组织的分布 | 第78-80页 |
4.4.5 肝素预处理增加cSLNs在肿瘤组织的富集和渗透 | 第80-81页 |
4.4.6 肝素预处理增强cSLNs的肿瘤治疗效果 | 第81-82页 |
4.5 讨论 | 第82-84页 |
4.6 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