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37页 |
1.“中国春”小麦的遗传背景 | 第13-14页 |
2.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化的相关概念、机制及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2.1 非整倍体相关概念及分类 | 第14-17页 |
2.2 非整倍体形成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 第17-23页 |
3.非整倍体的遗传变化 | 第23-24页 |
4.非整倍体的表观遗传 | 第24-35页 |
5.实验的设计及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6.本实验的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1.材料 | 第37-38页 |
2.方法 | 第38-41页 |
2.1 利用多色染色体原位杂交鉴定非整倍体 | 第38页 |
2.2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38页 |
2.3 小麦全基因组限制性片段扩增多态性(AFLP)检测 | 第38-39页 |
2.4 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检测 | 第39页 |
2.5 小麦AFLP/MSAP差异性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 第39-40页 |
2.6 遗传及甲基化多态性分析 | 第40页 |
2.7 重亚硫酸盐测序验证 | 第40-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63页 |
1. GISH鉴定 | 第41-44页 |
1.1 S0代小麦GISH鉴定 | 第41-42页 |
1.2 S1代小麦GISH鉴定 | 第42-44页 |
2.植株形态比较 | 第44-46页 |
3.AFLP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4.MSAP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4.1 DNA甲基化水平变化 | 第50-52页 |
4.2 甲基化变异模式的比较 | 第52-53页 |
5.甲基化聚类分析 | 第53-56页 |
6.利用亚硫酸盐测序验证MSAP检测DNA甲基化结果的准确性 | 第56-59页 |
7.甲基化特异片段的酶切回收及染色体定位 | 第59-63页 |
7.1 差异性条带切胶回收测序结果统计 | 第60-61页 |
7.2 回收序列在不同染色体中的分布 | 第61-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1.非整倍体所引起的表观遗传对多倍体生物进化的作用 | 第63-64页 |
2.非整倍体表型与甲基化相关性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82页 |
附件 | 第8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