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2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2-32页 |
1.2.1 水平管降膜流动的动力学特征 | 第22-27页 |
1.2.2 水平管降膜吸收传热传质特征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1.2.3 不可吸收气体对水平管外降膜吸收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31页 |
1.2.4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31-32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水平管降膜流动特征研究 | 第34-56页 |
2.1 水平管降膜流动过程的物理问题 | 第34页 |
2.2 水平管降膜流动实验介绍 | 第34-36页 |
2.3 水平管降膜流动过程三维模拟 | 第36-46页 |
2.3.1 假设条件及控制方程 | 第36-39页 |
2.3.2 自由表面问题的处理方法及模型优选 | 第39-42页 |
2.3.3 数值求解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2.3.4 几何结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44-45页 |
2.3.5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45-46页 |
2.4 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 | 第46页 |
2.5 逆向气流流速对水平管降膜局部流动特征的影响 | 第46-53页 |
2.5.1 对流型转变雷诺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2.5.2 对三种典型流型下液膜周向厚度分布的影响 | 第47-49页 |
2.5.3 三种典型流型下液膜轴向厚度的分布特征 | 第49-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三章 高湿度烟气绝热型水平管降膜吸收过程实验研究 | 第56-68页 |
3.1 实验装置工作原理 | 第56-57页 |
3.2 实验装置系统构成 | 第57-61页 |
3.2.1 湿烟气模拟子系统 | 第57-58页 |
3.2.2 溶液子系统 | 第58-59页 |
3.2.3 实验段 | 第59-60页 |
3.2.4 保温加热子系统 | 第60-61页 |
3.2.5 数据测量、采集子系统 | 第61页 |
3.3 实验装置主要设备仪器技术参数 | 第61-63页 |
3.4 实验设计 | 第63页 |
3.5 实验校核 | 第63-64页 |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3.6.1 气体进出口含湿量变化量随溶液进口体积流量的变化 | 第64-65页 |
3.6.2 气体出口温度随溶液流量的变化 | 第65页 |
3.6.3 第二排降膜管外溶液温度随溶液流量的变化 | 第65页 |
3.6.4 第四排降膜管外溶液温度随溶液流量的变化 | 第65-6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两类典型水平管降膜吸收过程的局部传热传质特征研究 | 第68-92页 |
4.1 纯蒸汽内冷型水平管降膜吸收过程二维数值模拟 | 第68-77页 |
4.1.1 物理问题 | 第68页 |
4.1.2 基本假设及物性参数 | 第68-69页 |
4.1.3 数值求解计算 | 第69-70页 |
4.1.4 几何结构、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70-72页 |
4.1.5 与实验的对比验证 | 第72-73页 |
4.1.6 两种基本流型下不同区域溶液平均浓度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73-76页 |
4.1.7 两种基本流型下局部吸收速率沿流动方向的分布特征 | 第76-77页 |
4.2 湿烟气绝热型水平管降膜吸收过程二维数值模拟 | 第77-89页 |
4.2.1 物理问题 | 第77-78页 |
4.2.2 基本假设及控制方程 | 第78页 |
4.2.3 数值求解计算 | 第78页 |
4.2.4 几何结构、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78-79页 |
4.2.5 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 | 第79-80页 |
4.2.6 液膜雷诺数对整体参数的影响 | 第80-81页 |
4.2.7 两种基本流型下不同区域溶液平均浓度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81-83页 |
4.2.8 两种基本流型下不同区域湿烟气平均含湿量和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83-86页 |
4.2.9 两种典型流型下局部传质速率随流动位置的变化规律 | 第86-87页 |
4.2.10 两种基本流型下溶液局部浓度沿流动方向的分布特征 | 第87-88页 |
4.2.11 两种基本流型下湿烟气局部含湿量沿流动方向的分布特征 | 第88-8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第五章 高湿度烟气内冷型水平管降膜吸收过程的局部传热传质特征研究 | 第92-130页 |
5.1 物理问题 | 第92-93页 |
5.2 三维数值模拟 | 第93-123页 |
5.2.1 假设条件及控制方程 | 第93页 |
5.2.2 三维流动传热传质处理方法 | 第93-94页 |
5.2.3 数值求解计算方法 | 第94页 |
5.2.4 几何结构、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网格划分 | 第94-96页 |
5.2.5 三种基本流型下不同区域溶液平均浓度和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96-99页 |
5.2.6 三种基本流型下不同区域湿烟气平均含湿量和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99-102页 |
5.2.7 三种基本流型下溶液局部浓度和温度沿管轴向的分布特征 | 第102-110页 |
5.2.8 三种基本流型下湿烟气局部含湿量和温度沿管轴向的分布特征 | 第110-113页 |
5.2.9 三种基本流型下吸收速率沿管轴向的分布特征 | 第113-118页 |
5.2.10 三种基本流型下溶液局部浓度和温度沿流动方向的分布特征 | 第118-121页 |
5.2.11 三种基本流型下湿烟气局部含湿量和温度沿流动方向的分布特征 | 第121-123页 |
5.3 二维数值模拟 | 第123-127页 |
5.3.1 假设条件及控制方程 | 第123-124页 |
5.3.2 数值求解计算方法 | 第124页 |
5.3.3 几何结构、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网格无关性分析 | 第124-125页 |
5.3.4 与三维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125页 |
5.3.5 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 | 第125-12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7-130页 |
第六章 湿烟气内冷型水平管降膜吸收性能多因子研究 | 第130-150页 |
6.1 影响因子分析及正交试验设计 | 第130-132页 |
6.2 吸收性能评价指标 | 第132-135页 |
6.2.1 界面传热系数 | 第133页 |
6.2.2 界面传质系数 | 第133-134页 |
6.2.3 总传质面积 | 第134-135页 |
6.2.4 水回收率 | 第135页 |
6.2.5 湿度效率 | 第135页 |
6.2.6 能量利用效率 | 第135页 |
6.3 吸收性能分析及影响规律研究 | 第135-143页 |
6.3.1 界面传热系数 | 第136-137页 |
6.3.2 总传质面积 | 第137-138页 |
6.3.3 界面传质系数 | 第138页 |
6.3.4 水回收率 | 第138-141页 |
6.3.5 湿度效率 | 第141页 |
6.3.6 能量利用效率 | 第141-143页 |
6.4 多元因子响应面(RSM)回归分析 | 第143-146页 |
6.4.1 响应面法的基本思想 | 第143-144页 |
6.4.2 各性能指标多因子回归分析 | 第144-146页 |
6.5 无量纲分析 | 第146-148页 |
6.5.1 传热无量纲分析 | 第146-147页 |
6.5.2 传质无量纲分析 | 第147-14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50-156页 |
7.1 结论 | 第150-154页 |
7.2 创新点 | 第154页 |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54-156页 |
符号表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68-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0-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