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性理论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0-24页 |
一、"现代性"与现代性道德谋划 | 第10-15页 |
二、"德性伦理"与德性伦理学的复兴 | 第15-19页 |
三、两种德性理论之对话 | 第19-24页 |
第一章 儒家德性理论的相关概念 | 第24-49页 |
第一节 儒与儒家 | 第24-30页 |
一、"儒"的概念分析 | 第24-28页 |
二、"儒家"的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德与性 | 第30-38页 |
一、"德"的概念梳理 | 第30-34页 |
二、"性"的概念考察 | 第34-38页 |
第三节 德性 | 第38-49页 |
一、西方伦理思想视域下的德性 | 第38-40页 |
二、中国伦理文化视域下的德性 | 第40-45页 |
三、德性的概念与特征 | 第45-49页 |
第二章 儒家德性理论的历史变革 | 第49-84页 |
第一节 儒家德性理论的建构背景 | 第49-62页 |
一、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 第49-53页 |
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 第53-56页 |
三、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 | 第56-62页 |
第二节 儒家德性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62-84页 |
一、儒家德性理论的起源与形成 | 第62-70页 |
二、儒家德性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 第70-79页 |
三、儒家德性理论的衰落与复兴 | 第79-84页 |
第三章 儒家德性理论的理论解析 | 第84-114页 |
第一节 儒家德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84-101页 |
一、天人合德:儒家德性的根据追问 | 第84-88页 |
二、成己成物:儒家德性的价值诉求 | 第88-92页 |
三、内外兼修:儒家德性的修养工夫 | 第92-96页 |
四、内圣外王:儒家德性的人格境界 | 第96-101页 |
第二节 儒家德性理论的基本特质 | 第101-114页 |
一、人与人伦并重的学理旨趣 | 第101-104页 |
二、德性与规范统一的内容特质 | 第104-107页 |
三、情感与理性交融的致思倾向 | 第107-111页 |
四、知行合一的逻辑旨归 | 第111-114页 |
第四章 儒家德性理论的整体评价 | 第114-130页 |
第一节 儒家德性理论的地位与影响 | 第114-121页 |
一、儒家德性理论的历史地位 | 第114-117页 |
二、儒家德性理论的现实影响 | 第117-121页 |
第二节 儒家德性理论的理论得失 | 第121-130页 |
一、儒家德性理论的积极意义 | 第121-126页 |
二、儒家德性理论的历史局限 | 第126-130页 |
第五章 儒家德性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130-158页 |
第一节 儒家德性理论的现代困境 | 第130-138页 |
一、儒家德性理论的现代理论困境 | 第130-134页 |
二、儒家德性理论的现代实践困境 | 第134-138页 |
第二节 儒家德性理论的现代转化 | 第138-145页 |
一、儒家德性理论的现代转化可能 | 第138-141页 |
二、儒家德性理论的现代转化向度 | 第141-145页 |
第三节 儒家德性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145-158页 |
一、儒家德性理论与当代中国 | 第145-154页 |
二、儒家德性理论与全球化 | 第154-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主持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 第170-171页 |
后记 | 第171-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