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5-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9页 |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传统村落档案 | 第15-17页 |
1.1.2 理论支点的选择:档案双元价值观 | 第17-1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2.1.1 关于传统村落及传统村落档案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1.2 关于档案双元价值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7-30页 |
2. 传统村落档案的双元价值构成与表达 | 第30-43页 |
2.1 传统村落内涵界定 | 第30-32页 |
2.2 档案双元价值观释义 | 第32-36页 |
2.2.1 档案结构功能的逻辑起源 | 第32-34页 |
2.2.2 档案双元价值的统一关系 | 第34-35页 |
2.2.3 档案真实性的自在维护 | 第35-36页 |
2.3 传统村落意象与档案双元价值的双向塑造 | 第36-43页 |
2.3.1 乡土性 | 第36-39页 |
2.3.2 动态性 | 第39-40页 |
2.3.3 整体性 | 第40-41页 |
2.3.4 民族性 | 第41-43页 |
3. 传统村落档案实践主要方式与双元价值实现 | 第43-66页 |
3.1 乡村记忆工程 | 第43-50页 |
3.1.1 乡村记忆工程与传统村落档案实践的关系 | 第43-44页 |
3.1.2 乡村记忆工程代表性实践成果 | 第44-46页 |
3.1.3 乡村记忆工程中档案双元价值实现状况 | 第46-50页 |
3.1.3.1 档案工具价值实现状况 | 第46-47页 |
3.1.3.2 档案信息价值实现状况 | 第47-50页 |
3.2 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工程 | 第50-57页 |
3.2.1 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相关政策 | 第50-52页 |
3.2.2 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实践思路 | 第52-54页 |
3.2.3 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中档案双元价值实现状况 | 第54-57页 |
3.2.3.1 档案工具价值实现状况 | 第54-56页 |
3.2.3.2 档案信息价值实现状况 | 第56-57页 |
3.3 传统村落档案人文浪潮 | 第57-66页 |
3.3.1 传统村落档案人文代表机构及其运行 | 第57-62页 |
3.3.2 传统村落档案人文中档案双元价值实现状况 | 第62-66页 |
3.3.2.1 档案工具价值实现状况 | 第62-63页 |
3.3.2.2 档案信息价值实现状况 | 第63-66页 |
4. 传统村落档案双元价值实现的宏观状况与发展方向 | 第66-76页 |
4.1 传统村落档案实践双元价值的实现与缺失 | 第66-67页 |
4.2 档案双元价值失衡的主要原因 | 第67-69页 |
4.2.1 传统村落本体关注不足 | 第67-68页 |
4.2.2 档案信息开放意识薄弱 | 第68页 |
4.2.3 行为主体权责结构失衡 | 第68-69页 |
4.3 传统村落档案双元价值实现"程序正义" | 第69-76页 |
4.3.1 档案双元价值实现的"程序正义"问题 | 第69-71页 |
4.3.2 传统村落档案实践方式的回归性需求 | 第71-74页 |
4.3.2.1 档案行为回归常态 | 第71-72页 |
4.3.2.2 档案行为回归日常 | 第72-74页 |
4.3.3 传统村落档案信息含量变化态势 | 第74-76页 |
5. 档案双元价值观与传统村落档案实践体系建构 | 第76-89页 |
5.1 椭圆现象与传统村落档案实践体系构成 | 第76-79页 |
5.2 传统村落档案实践体系主要行为主体及职责 | 第79-89页 |
5.2.1 国家政府部门:宏观调控者 | 第79页 |
5.2.2 传统村落成员:传统村落档案自治者 | 第79-80页 |
5.2.3 社会文化学者:档案人文践行者 | 第80-82页 |
5.2.4 专业档案部门:传统村落档案实践协作者 | 第82-89页 |
5.2.4.1 档案部门开放保管传统村落档案 | 第83-84页 |
5.2.4.2 档案部门协助传统村落自治档案 | 第84-85页 |
5.2.4.3 档案部门推动传统村落档案数字化 | 第85-89页 |
6. 结语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99-10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