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3页 |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 | 第16-22页 |
1.1.1 引言 | 第16页 |
1.1.2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1.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7-18页 |
1.1.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8-22页 |
1.2 钠离子二次电池简介 | 第22-29页 |
1.2.1 引言 | 第22-23页 |
1.2.2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1.2.3 钠离子电池正极 | 第24-27页 |
1.2.4 钠离子电池负极 | 第27-29页 |
1.3 硼酸盐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1.4 有机共轭羰基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1.5 全电池 | 第34-36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1.7 参考文献 | 第39-53页 |
第二章 一维硼酸锰材料的合成及其锂电性能研究 | 第53-70页 |
2.1 前言 | 第53-5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2.2.1 样品制备 | 第54页 |
2.2.2 样品表征 | 第54页 |
2.2.3 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测试 | 第54-5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2.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6-60页 |
2.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0-64页 |
2.3.3 材料的预嵌锂处理及全电池组装 | 第64-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第三章 网状硼酸锌锂/C复合材料的半/全电池性能研究 | 第70-87页 |
3.1 前言 | 第70-7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1-73页 |
3.2.1 材料合成 | 第71-72页 |
3.2.2 材料表征 | 第72页 |
3.2.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2-7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3页 |
3.3.1 材料的合成 | 第73-76页 |
3.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76-79页 |
3.3.3 LiZnBO_3/C的预嵌锂处理及其储锂机制 | 第79-81页 |
3.3.4 LiZnBO_3/C与商业化正极材料组装的全电池体系 | 第81-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第四章 醌基聚合物/石墨烯多孔材料在醚类电解液中的钠电性能研究 | 第87-103页 |
4.1 前言 | 第87-8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8-90页 |
4.2.1 样品制备 | 第88-89页 |
4.2.2 样品表征 | 第89页 |
4.2.3 电化学测试 | 第89-9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0页 |
4.3.1 材料制备与表征 | 第90-94页 |
4.3.2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94-96页 |
4.3.3 电解液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96-99页 |
4.3.4 全电池组装 | 第99-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醌基一维材料全有机电池体系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103-117页 |
5.1 前言 | 第103-10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4-106页 |
5.2.1 材料制备 | 第104-105页 |
5.2.2 材料表征 | 第105页 |
5.2.3 正负极极片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05-106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3页 |
5.3.1 样品分析—BNDTH | 第106-107页 |
5.3.2 BNDTH电化学性能 | 第107-110页 |
5.3.3 样品分析—Na_3RH | 第110-111页 |
5.3.4 Na_3RH电化学性能 | 第111-112页 |
5.3.5 BNDTH-Na_3RH全电池组装 | 第112-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17-118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7页 |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0-121页 |
附件 | 第121-14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