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威海海参养殖池沉积物富集培养过程中细菌区系演替分析及新菌鉴定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缩略词第15-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2页
    1.1 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概述第17-18页
    1.2 海洋细菌的多样性概述第18页
    1.3 海洋细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18-21页
        1.3.1 研究可培养海洋细菌多样性的方法第18-19页
        1.3.2 研究免培养海洋细菌多样性的方法第19-20页
        1.3.3 我国海域的海洋细菌多样性第20-21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立项依据第21-22页
第二章 威海海参养殖池沉积物富集培养过程中细菌区系演替分析及细菌分离第22-75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1.1 实验样品第22页
        2.1.2 培养基第22页
        2.1.3 主要试剂第22-23页
        2.1.4 主要仪器第23页
        2.1.5 菌株第23页
    2.2 试验方法第23-28页
        2.2.1 样品处理第23-24页
        2.2.2 可培养细菌区系的多样性和演替分析第24-25页
        2.2.3 免培养细菌区系多样性和演替分析第25-28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8-73页
        2.3.1 可培养细菌区系在富集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演替分析第28-55页
        2.3.2 免培养细菌区系在富集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演替分析第55-72页
        2.3.3 细菌区系在富集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演替分析第72-73页
    2.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三章 五株海洋新菌的多相分类鉴定第75-101页
    3.1 实验材料第75-77页
        3.1.1 菌株来源第75-76页
        3.1.2 培养基第76页
        3.1.3 主要试剂第76页
        3.1.4 主要仪器第76-77页
    3.2 实验方法第77-79页
        3.2.1 微生物表型特征及保藏第77页
        3.2.2 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第77-78页
        3.2.3 微生物遗传学特征的分析鉴定第78-79页
        3.2.4 微生物化学特征的分析鉴定第79页
    3.3 实验结果第79-100页
        3.3.1 红色李玄淳菌(Hyunsoonleella rubra) FA042~T的多相分类鉴定第79-83页
        3.3.2 海泥海球菌(Halioglobus lutimaris) HF004~T的多相分类鉴定第83-87页
        3.3.3 沉积物卵链菌(Catenovulum sediminis)D2~T的多相分类鉴定第87-91页
        3.3.4 藻居藏红花黄色线菌(Crocinitomixalgicola)0182~T的多相分类鉴定第91-95页
        3.3.5 变色赖兴巴赫氏菌(Reichenbachiella versicolor)DC003~T的多相分类鉴定第95-100页
    3.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101-103页
    4.1 沉积物细菌区系在富集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演替分析第101页
    4.2 五株新物种的分类鉴定第101-102页
    4.3 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资助情况第112-11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3-114页
附件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泷六线鱼分子标记的开发、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威海近海沉积物细菌富集分离、新菌鉴定及B210捕食现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