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及其组装体 | 第13-18页 |
1.2 组装体稳定性和聚合物囊泡渗透性调控 | 第18-27页 |
1.2.1 组装体稳定性调控 | 第18-23页 |
1.2.2 聚合物囊泡渗透性调控 | 第23-27页 |
1.3 疾病微环境和纳米诊疗体系构建 | 第27-2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7页 |
第二章 基于氧化响应性聚合物囊泡的细胞内药物传输纳米载体和纳米反应器 | 第37-99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基于氧化响应性聚合物囊泡的细胞内药物传输纳米载体和纳米反应器 | 第38-92页 |
2.2.1 概述 | 第38-40页 |
2.2.2 实验部分 | 第40-55页 |
2.2.2.1 原料及试剂 | 第40-41页 |
2.2.2.2 样品合成 | 第41-54页 |
2.2.2.3 仪器与表征 | 第54-55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55-92页 |
2.2.3.1 两亲性氧化响应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和超分子自组装 | 第55-60页 |
2.2.3.2 氧化响应性聚合物囊泡H_2O_2触发同步无痕交联和渗透性转变 | 第60-72页 |
2.2.3.3 氧化响应性聚合物囊泡作为智能诊疗纳米载体 | 第72-83页 |
2.2.3.4 深入探究活细胞内氧化响应性聚合物囊泡同步双层膜交联和渗透性转变以及细胞内纳米反应器的构建 | 第83-92页 |
2.3 小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第三章 活细胞内还原性环境触发交联模式与核极性同步转变的核自交联聚合物胶束 | 第99-153页 |
3.1 引言 | 第99-100页 |
3.2 活细胞内还原性环境触发交联模式与核极性同步转变的核自交联聚合物胶束 | 第100-144页 |
3.2.1 概述 | 第100-102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102-116页 |
3.2.2.1 原料及试剂 | 第102-103页 |
3.2.2.2 样品合成 | 第103-116页 |
3.2.2.3 仪器与表征 | 第116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44页 |
3.2.3.1 氧化还原响应性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合成以及二硫键交联的聚合物胶束制备和稳定性分析 | 第116-126页 |
3.2.3.2 还原性环境触发二硫键交联胶束交联模式和核极性的同步转变 | 第126-134页 |
3.2.3.3 还原性环境响应性二硫键交联胶束作为细胞内智能诊疗纳米载体 | 第134-139页 |
3.2.3.4 活细胞内还原性环境触发二硫键交联胶束交联模式和核极性同步转变 | 第139-144页 |
3.3 小结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3页 |
第四章 氧化和还原微环境响应性抗炎症聚前药囊泡 | 第153-175页 |
4.1 引言 | 第153-154页 |
4.2 氧化和还原微环境响应性抗炎症聚前药囊泡 | 第154-170页 |
4.2.1 概述 | 第154-155页 |
4.2.2 实验部分 | 第155-162页 |
4.2.2.1 原料及试剂 | 第155-156页 |
4.2.2.2 样品合成 | 第156-162页 |
4.2.2.3 仪器与表征 | 第162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162-170页 |
4.2.3.1 氧化和还原微环境响应性聚前药两亲分子的合成及其自组装 | 第162-164页 |
4.2.3.2 氧化和还原微环境响应性抗炎症聚前药囊泡触发式药物释放 | 第164-168页 |
4.2.3.3 氧化和还原微环境响应性聚前药囊泡的抗炎症效果评价 | 第168-170页 |
4.3 小结 | 第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5页 |
全文总结 | 第175-17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会议论文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