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5页 |
1.1 我国稻田水分利用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1.1 我国稻田水分利用现状 | 第9页 |
1.1.2 水稻节水技术的增产机理 | 第9-10页 |
1.1.3 水分胁迫对水稻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4 水分胁迫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 第11页 |
1.1.5 水分胁迫对水稻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 第11页 |
1.1.6 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1-12页 |
1.1.7 水分胁迫对水稻碾磨品质的影响 | 第12页 |
1.1.8 水分胁迫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2.1 供试地点与材料 | 第15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5-16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6-17页 |
2.3.1 分蘖动态与生育期及灌水量记载 | 第16页 |
2.3.2 植株性状 | 第16页 |
2.3.3 根系特性 | 第16页 |
2.3.4 水稻保护性酶活性 | 第16-17页 |
2.3.5 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17页 |
2.3.6 米质 | 第17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8-43页 |
3.1 水分胁迫对水稻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18-25页 |
3.1.1 对株高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 第18-20页 |
3.1.2 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对水稻叶面积的影响 | 第20-21页 |
3.1.3 对主茎功能叶片的影响 | 第21-22页 |
3.1.4 对茎秆的影响 | 第22-24页 |
3.1.5 剑叶叶绿素的影响 | 第24页 |
3.1.6 对水稻成穗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 水分胁迫对生育期及分蘖动态的影响 | 第25-28页 |
3.2.1 对生育期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2 对分蘖动态的影响 | 第26-28页 |
3.3 水分胁迫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8-30页 |
3.3.1 分蘖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 拔节孕穗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9页 |
3.3.3 开花结实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 对水稻根系活力及特征的影响 | 第30-35页 |
3.4.1 各生育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对水稻根系活性的影响 | 第30-33页 |
3.4.2 各生育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对水稻根系数量特征的影响 | 第33-35页 |
3.5 各生育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后对水稻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39页 |
3.5.1 各生育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水稻根和叶片S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2 各生育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水稻根和叶片P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3 各生育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水稻根和叶片CAT酶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6 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性状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39-42页 |
3.6.1 分蘖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性状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2 拔节孕穗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性状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40页 |
3.6.3 开花结实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性状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40-42页 |
3.7 水分胁迫对水稻碾米品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4章 全文总结 | 第43-47页 |
4.1 讨论与结论 | 第43-46页 |
4.1.1 讨论 | 第43-45页 |
4.1.2 结论 | 第45-46页 |
4.2 创新之处 | 第46页 |
4.3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