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新型青蒿素衍生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 第20-35页 |
2.1 前期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 第20-22页 |
2.2 前期化合物分子对接和作用位点的预测 | 第22-25页 |
2.3 新型青蒿素衍生物化学结构筛选 | 第25-27页 |
2.4 新筛选化合物的化学合成 | 第27-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2.6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新型青蒿素衍生物体外活性的评价 | 第35-56页 |
3.1 新型青蒿素衍生物联合氨苄西林对E. coli ATCC35218的抗菌增敏活性研究 | 第35-42页 |
3.2 DHA27的成盐反应 | 第42-44页 |
3.3 DHA27联合氨苄西林对E. coli临床株的抗菌增敏活性评价 | 第44-48页 |
3.4 DHA27联合不同种类抗生素对E. coli临床株的抗菌增敏活性评价 | 第48-52页 |
3.5 DHA27体外毒性的初步评价 | 第52-54页 |
3.6 小结 | 第54页 |
3.7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DHA27抗菌增敏分子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56-77页 |
4.1 DHA27对柔红霉素和尼罗红在大肠埃希菌ATCC35218菌体的聚集影响 | 第56-59页 |
4.2 DHA27对E. coli ATCC35218中acrB mRNA表达量的影响 | 第59-62页 |
4.3 DHA27抗菌增敏活性与acrB mRNA表达量的关系 | 第62-68页 |
4.4 DHA27抗菌增敏活性作用靶点的研究 | 第68-72页 |
4.5 DHA27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细菌膜的影响 | 第72-75页 |
4.6 小结 | 第75页 |
4.7 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AcrB与DHA27结合位点的初步预测和确认 | 第77-87页 |
5.1 AcrB与DHA27结合位点的初步预测 | 第77-83页 |
5.2 AcrB与DHA27结合位点的初步确认 | 第83-86页 |
5.3 小结 | 第86页 |
5.4 讨论 | 第86-87页 |
全文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89页 |
文献综述 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89-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研究生期间相关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