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鸡黑色素沉积机理及分子标记筛选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黑色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及分布规律 | 第12-14页 |
1.1 理化性质 | 第12页 |
1.2 生理功能 | 第12-14页 |
1.3 黑色素在乌鸡体内的分布规律 | 第14页 |
2 黑色素细胞的产生及黑色素的合成 | 第14-16页 |
2.1 黑色素细胞的产生 | 第14-15页 |
2.2 黑色素的合成 | 第15-16页 |
3 黑色素合成的调控机制 | 第16-18页 |
3.1 黑色素生成涉及的信号通路 | 第16页 |
3.2 黑色素过度沉积相关基因 | 第16-17页 |
3.3 与黑色含量相关的营养因素 | 第17-18页 |
4 黑色素的提取方法 | 第18-20页 |
4.1 盐酸水解提取法 | 第18-19页 |
4.2 酶水解提取法 | 第19-20页 |
5 黑色素的测定 | 第20-21页 |
5.1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 | 第20页 |
5.2 液相色谱法 | 第20-21页 |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乌鸡黑色素细胞的分布及黑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22-29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1.1 试验材料及样品采集 | 第22页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2-23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24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24-26页 |
3.1 黑色素细胞的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3.2 深浅乌鸡皮肤和胸肌中黑色素的含量 | 第25-26页 |
3.3 胸肌的肉色测定 | 第26页 |
4 讨论 | 第26-27页 |
5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候选基因在广西乌鸡中表达水平研究 | 第29-41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9-3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9-30页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30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33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33-39页 |
3.1 引物的特异性 | 第33页 |
3.2 基因定量产物的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 第33-35页 |
3.3 各基因在深浅乌鸡皮肤和胸肌的表达情况 | 第35-37页 |
3.4 各基因的表达量与黑色素的关联分析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0页 |
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候选基因SNPs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72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第41-42页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42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43-46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46-68页 |
3.1 各基因引物的扩增情况 | 第46-47页 |
3.2 SNPs筛选结果 | 第47-51页 |
3.3 单倍型分析 | 第51-54页 |
3.4 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4-63页 |
3.5 单倍型与肤色的关联分析 | 第63-66页 |
3.6 基因型与肤色的关联分析 | 第66-68页 |
4 大群验证 | 第68-69页 |
5 讨论 | 第69-71页 |
5.1 各基因突变分析 | 第69页 |
5.2 突变突变与肤色的关联分析 | 第69-71页 |
6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候选基因SNPs与黑色素的关联分析 | 第72-79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7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2页 |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72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72-77页 |
3.1 MClR基因 | 第72页 |
3.2 Tyrp1基因 | 第72-73页 |
3.3 MITF基因 | 第73-77页 |
3.4 EDN3基因 | 第77页 |
4 讨论 | 第77-78页 |
5 小结 | 第78-79页 |
全文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