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开放机遇和国际挑战 | 第14-15页 |
1.1.2 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发展概况 | 第16-21页 |
1.2.1 港口与港口功能类型 | 第16-20页 |
1.2.2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 第24-26页 |
2 港口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6-43页 |
2.1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6-29页 |
2.1.1 与港口经济相关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26-28页 |
2.1.2 港口区位论综述 | 第28-29页 |
2.2 港口体系研究 | 第29-31页 |
2.2.1 港口体系及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2.2 港口体系形成演变 | 第30-31页 |
2.2.3 研究述评 | 第31页 |
2.3 港口与腹地空间作用研究 | 第31-34页 |
2.3.1 港口经济研究之缘起 | 第31页 |
2.3.2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演进过程 | 第31-32页 |
2.3.3 国内港口与腹地关系研究的进展 | 第32页 |
2.3.4 港口腹地研究方法与相关研究 | 第32-33页 |
2.3.5 研究述评 | 第33-34页 |
2.4 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研究 | 第34-38页 |
2.4.1 港口物流与贸易成本研究 | 第35-36页 |
2.4.2 港口物流绩效研究 | 第36-37页 |
2.4.3 研究述评 | 第37-38页 |
2.5 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 第38-42页 |
2.5.1 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38-39页 |
2.5.2 关于港口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概述 | 第39-40页 |
2.5.3 港口合作研究 | 第40-41页 |
2.5.4 研究评述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 | 第43-77页 |
3.1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的作用机制 | 第43-52页 |
3.1.1 物流运输是基本载体 | 第44-45页 |
3.1.2 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是作用通道 | 第45-46页 |
3.1.3 产业关联是内在动力 | 第46-47页 |
3.1.4 港口城市是外部支撑力 | 第47-50页 |
3.1.5 对外开放政策是外部环境因素 | 第50-51页 |
3.1.6 竞争港口是外部阻力 | 第51-52页 |
3.2 港口与城市关系 | 第52-66页 |
3.2.1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形成 | 第52-53页 |
3.2.2 港口演变与城市发展 | 第53-54页 |
3.2.3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区域差异 | 第54-56页 |
3.2.4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 | 第56-57页 |
3.2.5 港口物流运输与港口城市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57-66页 |
3.3 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研究 | 第66-75页 |
3.3.1 对外经济开放内涵与途径 | 第66页 |
3.3.2 我国开放经济历程及其特点 | 第66-68页 |
3.3.3 腹地贸易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 | 第68-70页 |
3.3.4 腹地对外贸易与港口物流发展关系分析 | 第70-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4 基于因子分析的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研究 | 第77-110页 |
4.1 港口综合实力内涵与影响因素 | 第77-81页 |
4.1.1 综合实力内涵 | 第77-79页 |
4.1.2 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 | 第79-81页 |
4.2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 | 第81-84页 |
4.2.1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 | 第81-82页 |
4.2.2 港口竞争态势 | 第82-84页 |
4.3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4-89页 |
4.3.1 因子分析与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 第84-86页 |
4.3.2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86-89页 |
4.4 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的实证分析 | 第89-107页 |
4.4.1 研究对象范围及数据来源 | 第89-90页 |
4.4.2 港口城市支持度评价 | 第90-95页 |
4.4.3 外贸背景因素评价 | 第95-101页 |
4.4.4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 第101-106页 |
4.4.5 分区域港口综合实力与层次比较 | 第106-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5 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 | 第110-130页 |
5.1 港口腹地划分方法 | 第110-112页 |
5.1.1 腹地划分方法综述 | 第110-111页 |
5.1.2 模型选取 | 第111-112页 |
5.2 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实证 | 第112-121页 |
5.2.1 研究对象范围与数据来源及分析结果 | 第112-113页 |
5.2.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腹地 | 第113-118页 |
5.2.3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 | 第118-119页 |
5.2.4 金融危机过后的腹地 | 第119-120页 |
5.2.5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的腹地 | 第120-121页 |
5.3 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演变特征 | 第121-126页 |
5.3.1 干线大港腹地范围广,集中度趋高 | 第122页 |
5.3.2 港口合并发展后综合实力提升,腹地空间扩展 | 第122-123页 |
5.3.3 港口本省内直接腹地变化不够明显,省外间接腹地变化明显 | 第123页 |
5.3.4 腹地空间逐年变化,但港口区域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 第123-125页 |
5.3.5 东部沿海地区腹地较稳定,内陆沿交通主干线区域变化明显 | 第125-126页 |
5.4 港口腹地空间演变的原因 | 第126-128页 |
5.4.1 地理区位 | 第126-127页 |
5.4.2 港口与城市的综合规模 | 第127页 |
5.4.3 外贸背景 | 第127-128页 |
5.4.4 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 | 第128页 |
5.5 小结 | 第128-130页 |
6.结 论 | 第130-135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0-132页 |
6.2 研究的政策启示 | 第132-133页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6页 |
附录 | 第146-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学术成果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