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骈文对六朝骈文的继承与创新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绪论 | 第9-14页 |
| 1.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 2.李商隐骈文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二、李商隐骈文重溯六朝的原因 | 第14-24页 |
| 1.晚唐社会政治背景 | 第14-18页 |
| 1.1 科举制度的客观影响 | 第14-16页 |
| 1.2 入幕风气的推动作用 | 第16-18页 |
| 2.古文运动的衰落 | 第18-21页 |
| 2.1 政治革新的失败 | 第18-19页 |
| 2.2 古文运动的局限性 | 第19-21页 |
| 3.晚唐反功利主义文学观及李商隐的文学理论 | 第21-23页 |
| 4.骈文发展的必然性 | 第23-24页 |
| 三、李商隐骈文对六朝骈文的继承 | 第24-36页 |
| 1.辞采华美,典丽富赡 | 第25-29页 |
| 2.偶对工巧,声韵谐美 | 第29-36页 |
| 四、李商隐骈文对六朝骈文的创新 | 第36-46页 |
| 1.运散入骈,骈散结合的行文风格 | 第36-41页 |
| 1.1 虚词承转,句式错综 | 第37-39页 |
| 1.2 审美与实用并重 | 第39-41页 |
| 2.“思与境谐”的艺术境界 | 第41-42页 |
| 3.哀祭文中情感的丰富表达 | 第42-46页 |
| 3.1 抒写哀悼及感伤身世 | 第43-45页 |
| 3.2 忧国忧民情怀的流露 | 第45-46页 |
| 五、李商隐骈文与诗“消息互通” | 第46-54页 |
| 1.以骈文为诗 | 第47-51页 |
| 1.1 语言的骈偶化 | 第47-48页 |
| 1.2 用典的细密化 | 第48-50页 |
| 1.3 辞藻的绮丽化 | 第50-51页 |
| 2.以诗为骈文 | 第51-54页 |
| 2.1 诗律向骈文的渗透 | 第52-53页 |
| 2.2 诗文中的“感伤身世”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