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律例》与清代治蒙政策--基于多版本的解读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蒙古律例》概说 | 第12-15页 |
第一节 《蒙古律例》的版本概述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蒙古律例》的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蒙古律例》所反映的清代的治蒙政策 | 第15-38页 |
第一节 “羁縻之道”的统治理念 | 第15-19页 |
一、爵衔制及承袭 | 第16-17页 |
二、时局与恩赏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因俗而治的地方管理 | 第19-27页 |
一、对蒙古传统婚姻法的传承 | 第20-24页 |
二、对传统断案方法的继承 | 第24-27页 |
三、对蒙古传统法典中惩罚措施的保留 | 第27页 |
第三节 抑商固民的经济政策 | 第27-32页 |
一、严格管控的蒙古商业 | 第27-30页 |
二、禁止流动的固民措施 | 第30-32页 |
第四节 尊而不佞的宗教政策 | 第32-38页 |
一、礼遇喇嘛教上层 | 第33-35页 |
二、规范管理僧人阶层 | 第35-38页 |
第三章 法律变迁与治蒙政策 | 第38-63页 |
第一节 乾隆及乾隆以后《蒙古律例》内容对比 | 第38-58页 |
第二节 变化中的治蒙政策 | 第58-63页 |
一、社会变迁与治盗 | 第58-59页 |
二、“蒙汉禁婚”的反复 | 第59-60页 |
三、日渐交融的《蒙古律例》与《大清律例》 | 第60-62页 |
四、不同部落法律地位的区别 | 第62-63页 |
第四章 “三教辅律”及其结构模式 | 第63-70页 |
第一节 儒为之基 | 第63-65页 |
第二节 佛为之统 | 第65-66页 |
第三节 萨满为之用 | 第66-67页 |
第四节 “三教辅律”所体现出的结构模式 | 第67-70页 |
第五章 《蒙古律例》治蒙政策的当代意义 | 第70-76页 |
第一节 《蒙古律例》治蒙政策的特点 | 第70-71页 |
一、民族政策法制化 | 第70页 |
二、藩部统治内属化 | 第70-71页 |
第二节 《蒙古律例》的当代迷思 | 第71-76页 |
一、封闭与流动 | 第71-72页 |
二、身份与契约 | 第72-73页 |
三、禁止与授权 | 第73-76页 |
余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