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雕菰集》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焦循生平及其文学渊源 | 第15-25页 |
第一节 焦循的生平著述及其《雕菰集》 | 第15-17页 |
一、生平简要 | 第15页 |
二、著述统计 | 第15-16页 |
三、焦循的《雕菰集》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家学与文学 | 第17-19页 |
一、家世渊源 | 第17-18页 |
二、家学传承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师友间的文学氛围 | 第19-21页 |
一、师长类 | 第19-20页 |
二、学友类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科举考试的文学影响 | 第21-25页 |
一、科举挫折 | 第21-22页 |
二、科举与文学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焦循《雕菰集》诗创作 | 第25-45页 |
第一节 《雕菰集》诗作的内容与形式 | 第25-37页 |
一、焦循《雕菰集》诗作的体裁形式 | 第25-30页 |
二、焦循《雕菰集》诗作的内容主题 | 第30-37页 |
第二节 《雕菰集》诗歌的创作特点 | 第37-40页 |
一、诗人之诗的精神内核 | 第37-38页 |
二、重内容且形式多样 | 第38-39页 |
三、为事而作、有为而发 | 第39页 |
四、形式上多自注、小序 | 第39-40页 |
第三节 《雕菰集》诗作的价值 | 第40-45页 |
一、有关焦循诗作的评价 | 第40-42页 |
二、焦循诗作的价值 | 第42-45页 |
第三章 焦循《雕菰集》文章创作 | 第45-84页 |
第一节 焦循文章创作分析 | 第45-47页 |
一、整体统计 | 第45-46页 |
二、研究范围 | 第46-47页 |
第二节 《雕菰集》文章的体式构成 | 第47-57页 |
一、序跋类 | 第47-49页 |
二、书信类 | 第49页 |
三、论辨类 | 第49-50页 |
四、杂记类 | 第50-51页 |
五、辞赋类 | 第51-52页 |
六、传状类 | 第52-53页 |
七、箴铭类 | 第53-54页 |
八、颂赞类 | 第54-55页 |
九、哀祭类 | 第55页 |
十、碑志类 | 第55-57页 |
第三节 《雕菰集》文章的文学研究 | 第57-75页 |
一、纪事抒情文 | 第57-72页 |
二、说理议论文 | 第72-75页 |
三、其他散体文 | 第75页 |
第四节 《雕菰集》文章的风格特色及价值 | 第75-84页 |
一、《雕菰集》文章的特色 | 第76-80页 |
二、《雕菰集》文章的价值 | 第80-84页 |
第四章 焦循《雕菰集》成就 | 第84-92页 |
第一节 焦循《雕菰集》总体成就 | 第84-86页 |
一、焦循《雕菰集》诗作总体成就 | 第84-85页 |
二、焦循《雕菰集》文章总体成就 | 第85-86页 |
第二节 焦循《雕菰集》总体成就原因 | 第86-92页 |
一、文学观念广阔 | 第86-87页 |
二、诗文观念独特 | 第87-88页 |
三、过于贴近生活 | 第88-89页 |
四、道德观念突出 | 第89-90页 |
五、学人的主要身份 | 第90-91页 |
六、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91-92页 |
结语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