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山矿冲击地压能量特征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的经典理论 | 第11-13页 |
| ·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的新兴理论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冲击地压地质动力条件分析 | 第16-30页 |
| ·大安山矿概况 | 第16-18页 |
| ·位置与交通 | 第16页 |
| ·开采系统介绍 | 第16-17页 |
| ·煤层 | 第17-18页 |
| ·矿井动力显现概况 | 第18页 |
| ·地壳应变能对冲击地压的影响分析 | 第18-21页 |
| ·大安山井田地质构造与应力特征 | 第21-25页 |
| ·大安山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 第21-23页 |
| ·大安山矿构造应力场特征 | 第23-24页 |
| ·应力对大寒岭倒转背斜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大安山矿冲击地压地质动力条件分析 | 第25-28页 |
| ·开采深度 | 第25页 |
| ·应力判别 | 第25-26页 |
| ·构造运动 | 第26-27页 |
| ·顶板岩层性质 | 第27页 |
| ·构造凹地 | 第27-28页 |
| ·邻区开采情况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3 采动应力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 第30-40页 |
| ·+550m轴10下槽东三面冲击地压概况 | 第30-31页 |
| ·+550m轴10下槽东三面概况 | 第30页 |
| ·+550m轴10下槽东三面显现特征 | 第30-31页 |
| ·+550m轴10下槽东三面数值模型建立 | 第31-33页 |
| ·FLAC3D软件介绍 | 第31页 |
| ·采动应力计算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 ·加载边界条件及运算 | 第32-33页 |
| ·+550m轴10下槽东三面采动应力分析 | 第33-37页 |
| ·临近层开采应力变化 | 第33-34页 |
| ·+550m轴10下槽东三面开采应力变化 | 第34-37页 |
| ·开采工程效应分析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4 能量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 第40-51页 |
| ·冲击地压的动力系统 | 第40-42页 |
| ·冲击地压的动力系统能量 | 第42-45页 |
| ·构造应力场冲击地压的动力系统能量 | 第42-43页 |
| ·自重应力场冲击地压的动力系统能量 | 第43-44页 |
| ·动力系统的能量判据 | 第44-45页 |
| ·动力系统尺度半径分析 | 第45-47页 |
| ·动力系统尺度半径 | 第45-46页 |
| ·大安山矿动力系统尺度半径 | 第46-47页 |
| ·大安山矿动力系统能量分析 | 第47-50页 |
| ·+550m轴7槽西一面动力系统能量分析 | 第47-48页 |
| ·+550m轴10下槽东三面动力系统能量分析 | 第48-49页 |
| ·+550m轴14槽工作面动力系统能量分析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5 特征区域冲击地压危险性分析 | 第51-57页 |
| ·特征区域的地质动力条件分析 | 第51-54页 |
| ·开采深度对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影响 | 第51页 |
| ·应力对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影响 | 第51-52页 |
| ·顶板岩层结构对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影响 | 第52-54页 |
| ·相邻区域开采情况对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影响 | 第54页 |
| ·能量对特征区域冲击地压的影响 | 第54-56页 |
| ·+400m轴10槽西三面能量分析 | 第55页 |
| ·+400m轴13槽东四面能量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页 |
| ·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作者简历 | 第61-6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