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秆腐解复合菌系的构建和降解效果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2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秸秆还田现状 | 第13页 |
·秸秆还田方式 | 第13-14页 |
·直接还田 | 第13-14页 |
·间接还田 | 第14页 |
·秸秆还田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秸秆降解菌对秸秆还田的影响 | 第14-15页 |
3 秸秆的生物降解 | 第15-17页 |
·秸秆组分 | 第15-16页 |
·纤维素降解菌的种类及降解机理 | 第16页 |
·半纤维素降解菌的种类及降解机理 | 第16-17页 |
·木质素降解菌的种类及降解机理 | 第17页 |
4 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的研究及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5 选题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挂壁法”筛选常温稻秆降解菌 | 第20-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材料 | 第21页 |
·供试样品来源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5页 |
·“挂壁法”富集筛选降解菌 | 第21-23页 |
·菌株相对酶活力测定 | 第23页 |
·菌株鉴定 | 第23-25页 |
2 结果 | 第25-28页 |
·菌株富集结果 | 第25-26页 |
·相对酶活力 | 第26-27页 |
·菌株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29页 |
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稻秆降解菌酶活及降解效果 | 第30-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供试菌株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4页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31页 |
·葡萄糖和木糖标线绘制 | 第31-32页 |
·酶活性测定 | 第32-33页 |
·相对降解率测定 | 第33-34页 |
2 结果 | 第34-36页 |
·滤纸酶活、纤维素酶活和半纤维素酶活 | 第34页 |
·相对降解率 | 第34-35页 |
·酶活与相对降解率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7页 |
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稻秆降解菌分解能力评价方法初探 | 第38-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供试菌株 | 第38-39页 |
·培养基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0页 |
·菌株连续酶活力测定 | 第39页 |
·稻秆相对降解率测定 | 第39页 |
·总酶活力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2 结果 | 第40-44页 |
·菌株连续酶活特征与相对降解率 | 第40-42页 |
·酶活力与相对降解率关系 | 第42-44页 |
·已有酶活评价指标与相对降解率关系 | 第42页 |
·纤维素酶与相对降解率关系 | 第42-43页 |
·半纤维素酶与相对降解率关系 | 第43页 |
·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累加酶活与相对降解率关系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稻秆降解复合菌系的构建及效果研究 | 第46-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材料 | 第46-47页 |
·供试菌株 | 第46页 |
·培养基 | 第46-47页 |
·方法 | 第47-49页 |
·平板对峙试验 | 第47-48页 |
·菌株复配 | 第48页 |
·土培降解试验 | 第48-49页 |
2 结果 | 第49-53页 |
·稻秆降解菌之间的拮抗作用 | 第49-51页 |
·复配降解效果 | 第51-52页 |
·群落丰富度对稻秆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1页 |
·不同群落组合类型对稻秆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菌株拮抗对复配降解的影响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56页 |
全文总结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待)发表论文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附录1.GS2-3菌株的16S rDNA序列 | 第68-69页 |
附录2.ZJA-6菌株的16S rDNA序列 | 第69页 |
附录3.ZJC-1菌株的ITS序列序列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