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导论第10-17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研究目的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综述第11-14页
     ·国外研究概况第11-12页
     ·国内研究概况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14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4-16页
     ·研究内容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本文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影子银行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第17-27页
   ·影子银行的概述第17-18页
     ·影子银行第17页
     ·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区别第17-18页
     ·国外影子银行的发展第18页
   ·影子银行体系的基本特征第18-21页
     ·“三高”特征第19页
     ·低透明度第19-20页
     ·监管缺失第20页
     ·批发运作第20页
     ·极度脆弱性第20-21页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第21-22页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兴起的原因第22-24页
     ·金融创新第22页
     ·流动性分布不均第22-23页
     ·市场需求旺盛第23-24页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现状第24-27页
     ·银行表外理财式影子银行业务现状第24-25页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现状第25页
     ·民间借贷等业务现状第25-27页
第3章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机理分析第27-34页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第27-30页
     ·影子银行体系使货币供应量增加第27-28页
     ·影子银行体系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与最终口标的相关性第28-29页
     ·影子银行体系对利率的影响第29页
     ·影子银行体系对操作目标的影响第29-30页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第30-32页
     ·影子银行体系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效力减弱第30-31页
     ·影子银行体系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力第31页
     ·影子银行体系冲击公开市场业务第31-32页
     ·影子银行体系削弱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第32页
   ·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2-34页
     ·影子银行体系影响货币政策传导主体的行为第32-33页
     ·影子银行体系使货币政策传导的可控性下降第33页
     ·影子银行体系使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增加第33-34页
第4章 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第34-40页
   ·实证模型的设定第34页
   ·研究变量的选择及说明第34-35页
   ·实证分析第35-39页
     ·ADF检验第35页
     ·协整检验第35-36页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36页
     ·脉冲响应分析第36-37页
     ·方差分解第37-39页
   ·实证结论第39-40页
第5章 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第40-43页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第40-41页
     ·建立衡量社会融资总量的指标体系第40页
     ·加快货币政策向价格型工具转型第40-41页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第41-42页
     ·完善中央银行准备金制度的统计范畴第41页
     ·提高中央银行再贴现工具的效力第41-42页
     ·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第42页
   ·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42-43页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第42页
     ·增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调控管理性第42-43页
小结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后记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银行市场力量与金融稳定性--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下一篇:离岸金融业务研究及对上海自贸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