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滞回能需求层间分布规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引言第10页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第10页
   ·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第10-11页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及研究现状第11-14页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第11页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中心支撑钢框架及研究现状第14-16页
     ·钢支撑性能研究现状第15-16页
     ·中心支撑钢框架体系第16页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第16-17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二章 能量平衡方程第18-23页
   ·地震输入能第18-19页
   ·能量平衡方程第19-21页
     ·绝对输入能第19-20页
     ·相对输入能第20-21页
     ·绝对能量和相对能量计算方法的区别第21页
   ·单自由度及多自由度体系能量平衡方程第21-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算例设计及有限元软件可行性验证第23-35页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算例设计第23-30页
     ·算例设计概况第23-24页
     ·荷载第24-25页
     ·算例构件内力计算第25-28页
     ·算例抗震验算第28-30页
   ·ABAQUS有限元分析可行性验证第30-34页
     ·ABAQUS非线性动力分析第30-31页
     ·钢支撑滞回性能试验模拟第31-32页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振动台试验模拟第32-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远、近场地震波选取第35-41页
   ·相关概念第35-38页
   ·已有选波方法第38-39页
   ·远场地震波选取方法第39页
   ·近场地震波选取方法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有限元模型第41-55页
   ·有限元模型第41-45页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第41-42页
     ·支撑构件初始缺陷及建模第42-43页
     ·材料特性第43-44页
     ·阻尼的定义第44页
     ·质量源定义第44页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第44-45页
     ·本文有限元模型的不足第45页
   ·各条地震波的Beta谱第45-49页
   ·小震、中震、大震下各结构算例的层间位移角第49页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屈服机制第49-53页
     ·SAP2000铰属性定义第49-51页
     ·小震、中震及大震下的结构塑性铰第51-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六章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滞回能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第55-85页
   ·远、近场地震的影响第55-66页
     ·近场地震波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滞回能分布第57-59页
     ·远场地震波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滞回能分布第59-61页
     ·近、远场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支撑滞回能比例第61-62页
     ·近场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其他构件滞回能比例第62-64页
     ·近、远场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水平位移对比第64-66页
   ·远场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影响第66-73页
     ·加速度峰值对层间滞回能分布的影响第66-68页
     ·加速度峰值对支撑滞回耗能占总滞回耗能比例的影响第68-70页
     ·加速度峰值对框架各构件滞回耗能比例的影响第70-73页
   ·强震持时的影响第73-74页
   ·阻尼比的影响第74-76页
   ·切线模量的影响第76-78页
   ·支撑长细比的影响第78-82页
   ·楼层数对滞回耗能沿结构高度分布规律的影响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七章 罕遇地震作用下滞回能需求层间分布模式第85-89页
   ·远场地震公式拟合及误差分析第85-87页
   ·近场地震公式拟合及误差分析第87-8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附录一 各算例截面汇总第91-93页
附录二 地震波信息汇总第93-96页
附录三 地震波时程记录第96-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作者简历第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试验单元的多尺度有限元抗震混合试验方法研究
下一篇: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滞回能需求层间分布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