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温室气体排放及危害 | 第12页 |
| ·世界各国进行CO_2减排的措施 | 第12-13页 |
|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介绍 | 第13-17页 |
| ·燃烧前脱碳技术 | 第13页 |
| ·燃烧中脱碳技术 | 第13-14页 |
| ·燃烧后脱碳技术 | 第14-17页 |
| ·碱金属基固体吸收剂干法脱除CO_2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活性成分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 ·载体材料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 ·负载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 ·反应机理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19页 |
|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实验装置、方法及误差 | 第23-34页 |
| ·试验样品的制备 | 第23-26页 |
| ·湿凝胶制备装置 | 第23-24页 |
| ·湿凝胶干燥装置 | 第24-26页 |
| ·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26-31页 |
| ·小型固定床试验系统及实际脱碳量计算方法 | 第26-28页 |
| ·吸收剂成分测定及理论脱碳量计算 | 第28-29页 |
| ·吸收剂表征测试(BET,SEM) | 第29-31页 |
| ·各实验系统中的误差分析 | 第31-32页 |
| ·误差的来源和计算方法 | 第31页 |
| ·各实验系统中的误差计算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复合型钠基CO_2吸收剂的制备与筛选 | 第34-44页 |
| ·载体前驱物的选取 | 第34-39页 |
| ·实验样品制备 | 第35-36页 |
| ·不同载体吸收剂的活性成分流失率 | 第36-38页 |
| ·不同载体吸收剂的实际脱碳量 | 第38-39页 |
| ·氨基前驱物的选取 | 第39-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不同干燥方式及活性成分/载体配比的复合型钠基CO_2吸收剂脱碳特性 | 第44-55页 |
| ·不同干燥方式复合型钠基吸收剂的制备 | 第44-46页 |
| ·不同干燥方式复合型钠基吸收剂的表面特性 | 第46-49页 |
| ·不同干燥方式复合型钠基吸收剂的脱碳特性 | 第49-50页 |
| ·活性成分/载体最佳配比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第五章 不同反应条件下复合型钠基CO_2吸收剂脱碳特性 | 第55-61页 |
| ·温度对复合型钠基吸收剂碳酸化反应的影响 | 第55-57页 |
| ·水蒸气浓度对复合型钠基吸收剂碳酸化反应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复合型钠基CO_2吸收剂再生及循环特性 | 第61-68页 |
| ·复合型钠基吸收剂再生特性 | 第61-62页 |
| ·复合型钠基吸收剂循环脱碳特性 | 第62-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68-70页 |
|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