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然乌—波密段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2 研究区环境背景 | 第16-31页 |
·地形地貌 | 第16-21页 |
·地貌特征 | 第16-18页 |
·地貌类型 | 第18-21页 |
·地质环境 | 第21-25页 |
·地层岩性 | 第21-23页 |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4-25页 |
·气象水文 | 第25-28页 |
·气象 | 第25-27页 |
·水文 | 第27-28页 |
·土壤与植被 | 第28-30页 |
·土壤特征 | 第28-29页 |
·植被分布 | 第29-30页 |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 第30-31页 |
3 泥石流类型及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 | 第31-40页 |
·泥石流类型 | 第31-34页 |
·冰水型泥石流 | 第32-33页 |
·暴雨型泥石流 | 第33页 |
·冰湖溃决型泥石流 | 第33-34页 |
·泥石流分布规律 | 第34-36页 |
·泥石流空间分布规律 | 第34-36页 |
·泥石流时间分布规律 | 第36页 |
·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36-40页 |
4 泥石流成因分析 | 第40-45页 |
·地形条件 | 第40-42页 |
·物源条件 | 第42-43页 |
·水源条件 | 第43-45页 |
5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45-64页 |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45-46页 |
·评价因子分析 | 第46-58页 |
·地形地貌因子 | 第46-49页 |
·地质因子 | 第49-53页 |
·气象水文因子 | 第53-58页 |
·评价单元划分 | 第58-59页 |
·评价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59-62页 |
·因子数据提取 | 第59-60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60-62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2-64页 |
6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64-71页 |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 | 第64-67页 |
·熵值法原理 | 第64页 |
·熵值法步骤 | 第64-67页 |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67-68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