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直流混合微网节点控制器的设计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研究内容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交直流混合微网的网络拓扑 | 第13-15页 |
·交直流混合微网的运行方式 | 第15-16页 |
·微网的能量管理策略 | 第16-17页 |
·微网的能量管理系统及装置 | 第17-19页 |
·交直流混合微网节点控制器 | 第19-2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微网节点控制器系统架构设计 | 第22-30页 |
·微网节点的功能 | 第22-23页 |
·节点控制器的系统架构 | 第23-25页 |
·节点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第25-27页 |
·能量管理功能及实现方式 | 第27-28页 |
·节点控制器的硬件需求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3 微网节点控制器硬件设计 | 第30-46页 |
·硬件系统整体结构及主控制器设计 | 第30-34页 |
·系统整体结构 | 第30-32页 |
·主控制器性能 | 第32-33页 |
·ARM、DSP、CPLD相互数据交换方式 | 第33-34页 |
·通信接口设计 | 第34-37页 |
·总线通信接口设计 | 第34-35页 |
·以太网通信接口设计 | 第35-36页 |
·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 第36-37页 |
·模拟量、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设计 | 第37-41页 |
·AD/DA接口设计 | 第37-39页 |
·DI/DO接口设计 | 第39-41页 |
·基础模块设计 | 第41-45页 |
·外部存储模块设计 | 第41-42页 |
·电源模块设计 | 第42-43页 |
·复位模块设计 | 第43-44页 |
·时钟模块设计 | 第44-45页 |
·调试模块设计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4 微网节点控制器软件设计 | 第46-76页 |
·节点控制器软件总体任务 | 第46-50页 |
·软件任务分配 | 第46-47页 |
·软件的整体结构 | 第47-49页 |
·软件的工作原理 | 第49-50页 |
·节点控制器的LINUX操作系统移植 | 第50-54页 |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第50-52页 |
·LINux自举程序U-BOOT配置 | 第52页 |
·LINux内核文件制作 | 第52-53页 |
·LINUX文件系统制作 | 第53-54页 |
·节点控制器通信协议 | 第54-59页 |
·ARM与DSP的通信 | 第54-56页 |
·DSP与CPLD的通信 | 第56-57页 |
·RS485总线通信 | 第57-58页 |
·以太网通信 | 第58-59页 |
·系统子进程的程序设计 | 第59-70页 |
·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驱动及应用程序工作原理 | 第59-61页 |
·RS485总线驱动及应用程序设计 | 第61-62页 |
·以太网通信驱动及应用程序设计 | 第62-65页 |
·本地数据监测终端通信驱动及应用程序设计 | 第65-66页 |
·ARM与DSP通信驱动及应用程序设计 | 第66-68页 |
·DSP28335程序设计 | 第68-69页 |
·CPLD-XC95288XL程序设计 | 第69-70页 |
·系统主进程的程序设计 | 第70-75页 |
·LINUX进程间通信 | 第70-71页 |
·本地能量管理策略 | 第71-73页 |
·系统主进程 | 第73-74页 |
·其他能量管理策略与系统软件的接口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5 微网节点控制器的实验测试 | 第76-96页 |
·交直流混合微网实验平台 | 第76-80页 |
·实验平台中各模块性能 | 第76-77页 |
·实验平台测量与控制系统结构 | 第77-78页 |
·交直流混合微网实验平台实物 | 第78-80页 |
·上级EMS系统 | 第80-83页 |
·上级EMS系统功能 | 第80-81页 |
·上级EMS系统软件设计 | 第81-82页 |
·上级EMS系统软件界面 | 第82-83页 |
·节点控制器 | 第83页 |
·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 第83-95页 |
·节点控制器启动运行实验 | 第84-86页 |
·交直流混合微网实验平台运行数据采集实验 | 第86-91页 |
·本地数据监测实验 | 第91-92页 |
·上级EMS数据监测与指令发送实验 | 第92-93页 |
·储能平抑光伏输出功率波动 | 第93-95页 |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第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6页 |
·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A | 第102-10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