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气阵列驻涡强化混合模型及其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引言 | 第12-22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技术 | 第13-15页 |
| ·燃料-空气旋流预混模型 | 第15-18页 |
| ·气-气强化混合理论及方法 | 第18-19页 |
| ·钝体绕流及稳焰理论 | 第19-20页 |
| ·可燃气阵列驻涡强化混合模型 | 第20页 |
| ·论文研究内容简介 | 第20-22页 |
| 2 可燃气阵列驻涡强化混合模型研究 | 第22-63页 |
| ·阵列驻涡流动 | 第22-25页 |
| ·物理模型 | 第22页 |
| ·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 ·流场结构 | 第23-25页 |
| ·阵列驻涡燃料-空气混合性能 | 第25-33页 |
| ·混合机制 | 第25-26页 |
| ·物理模型 | 第26-28页 |
| ·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 ·混合性能分析 | 第29-33页 |
| ·抗挂火机理研究 | 第33-54页 |
| ·简化模型 | 第33-35页 |
| ·数值模拟研究 | 第35-50页 |
| 1) 计算方法 | 第35-39页 |
| 2) 回流区温度的稳定性分析 | 第39-40页 |
| 3) 抗挂火临界状态的标量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 4) 预混气温度对抗挂火性能的影响 | 第42-46页 |
| 5) 燃料组分对抗挂火性能的影响 | 第46-50页 |
| ·实验研究 | 第50-54页 |
| 1) 实验原理 | 第50-51页 |
| 2) 实验装置 | 第51-52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 ·声学性能分析 | 第54-62页 |
| ·声学模型 | 第54-55页 |
| ·声学传递矩阵 | 第55-57页 |
| ·声学性能 | 第57-62页 |
| 1) 阵列叶片通道的声传递损失 | 第58-59页 |
| 2) 设计参数对声传递损失的影响 | 第59-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3 燃气轮机阵列驻涡预混燃烧技术研究 | 第63-84页 |
| ·阵列驻涡预混喷嘴的概念 | 第63页 |
| ·阵列驻涡预混喷嘴的设计 | 第63-65页 |
| ·工况参数和设计约束 | 第64页 |
| ·预混喷嘴设计方案 | 第64-65页 |
| ·阵列驻涡预混喷嘴的设计分析 | 第65-76页 |
| ·对比模型 | 第65-66页 |
| ·计算方法 | 第66页 |
| ·流动特征 | 第66-72页 |
| ·混合性能 | 第72-76页 |
| 1) 入口流速均匀情况下的混合性能 | 第72-74页 |
| 2) 入口流速存在畸变情况下的混合性能 | 第74-76页 |
| ·阵列驻涡预混燃烧技术的实验研究 | 第76-83页 |
| ·实验设置 | 第76-78页 |
| ·实验结果 | 第78-83页 |
| 1) 燃烧组织和火焰形态 | 第78-80页 |
| 2) 总压损失 | 第80页 |
| 3) 氮氧化物排放 | 第80-82页 |
| 4) 压力脉动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4 阵列驻涡预混燃烧技术在燃烧室中的试验验证 | 第84-98页 |
| ·燃烧室模型 | 第84-86页 |
| ·燃烧室结构模型 | 第84页 |
| ·燃料分级控制策略 | 第84-85页 |
| ·燃烧室运行工况 | 第85-86页 |
| ·燃烧室模型分析 | 第86-90页 |
| ·计算方法 | 第86页 |
| ·流动特征 | 第86-87页 |
| ·温度分布 | 第87-90页 |
| ·燃烧室试验 | 第90-96页 |
| ·试验设置 | 第90-91页 |
| ·试验结果 | 第91-96页 |
| 1) 燃烧组织和火焰形态 | 第92页 |
| 2) 总压损失 | 第92-93页 |
| 3) 出口温度分布 | 第93-94页 |
| 4) 氮氧化物排放 | 第94-95页 |
| 5) 压力脉动 | 第95-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5 结论和展望 | 第98-100页 |
| ·结论 | 第98-99页 |
| ·展望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