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社区教育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 ·中小学生社区教育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社区 | 第17-18页 |
| ·教育 | 第18页 |
| ·社区教育 | 第18页 |
| ·农村小学生 | 第18页 |
| ·社区社会工作 | 第18页 |
| ·社会工作者 | 第18-19页 |
|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系统理论 | 第19页 |
| ·优势视角 | 第19-20页 |
| ·“镜中我”理论 | 第20页 |
| ·标签理论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定性研究 | 第21-22页 |
| ·具体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民寨小学社区教育现状及需求评估 | 第24-34页 |
| ·民寨村社区基本概况 | 第24-25页 |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4页 |
| ·经济基础 | 第24-25页 |
| ·民寨小学生生活现状 | 第25-26页 |
| ·民寨小学生社区教育现状 | 第26-27页 |
| ·问题总结 | 第27页 |
| ·需求分析 | 第27-29页 |
| ·提升自信心的需要 | 第27-28页 |
| ·提升学习成绩的需要 | 第28页 |
| ·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 第28-29页 |
| ·接触外界的需要 | 第29页 |
| ·可行性资源分析 | 第29-31页 |
| ·学生方面 | 第29-30页 |
| ·家庭方面 | 第30-31页 |
| ·学校方面 | 第31页 |
| ·需求评估中的困境 | 第31-32页 |
| ·语言不通 | 第31-32页 |
| ·认知度不高 | 第32页 |
| ·民寨小学生暑期教育实践计划可行性分析 | 第32-34页 |
| ·时间因素 | 第32页 |
| ·学生需求 | 第32-33页 |
|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民寨小学生的社区教育工作过程 | 第34-41页 |
| ·闲暇教育 | 第34-38页 |
| ·小组背景介绍 | 第34-35页 |
| ·分组情况介绍 | 第35页 |
|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 第35-38页 |
| ·课业辅导 | 第38-39页 |
| ·家庭教育 | 第39-41页 |
| ·“露露的变化” | 第39-40页 |
| ·“爱的表达—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民寨小学生社区教育工作评估过程 | 第41-50页 |
| ·闲暇教育活动评估 | 第41-45页 |
| ·第一次小组活动:认识小组 | 第41-43页 |
| ·第二次小组活动:“帮助别人看优点” | 第43-44页 |
| ·第三次小组活动:“气球大作战” | 第44-45页 |
| ·课业辅导活动评估 | 第45-47页 |
| ·学生扮演“小老师” | 第45-46页 |
| ·“同伴演练” | 第46页 |
| ·社工反思 | 第46-47页 |
| ·学生的改变过程 | 第47-50页 |
| ·故事一:“我是一只小小鸟” | 第47页 |
| ·故事二:“一只毛毛虫” | 第47-48页 |
| ·故事三:“舞神出没” | 第48页 |
| ·故事四:“从排斥到接受” | 第48页 |
| ·故事五:“一辈子的礼物” | 第48-49页 |
| ·故事六:“回家的惊喜”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50-53页 |
|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 ·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教学的对策性思考 | 第50-51页 |
| ·宏观层面 | 第51页 |
| ·微观层面 | 第51页 |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