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0页 |
1 绪论 | 第20-66页 |
·伽玛射线产生机制 | 第22-31页 |
·同步加速辐射 | 第22-23页 |
·逆康普顿散射 | 第23-25页 |
·非热轫致辐射 | 第25-27页 |
·中性π介质衰变 | 第27-31页 |
·伽玛射线观测方法 | 第31-35页 |
·空间:高能伽玛光子探测 | 第32-34页 |
·地面:甚高能伽玛光子探测 | 第34-35页 |
·高能粒子加速机制 | 第35-45页 |
·幂率谱和能量增加率 | 第36-38页 |
·费米加速机制 | 第38-40页 |
·激波加速中的几个问题 | 第40-45页 |
·超新星遗迹演化及其环境 | 第45-50页 |
·动力学演化 | 第46-49页 |
·与分子云作用 | 第49-50页 |
·超新星遗迹的伽玛射线观测 | 第50-58页 |
·伽玛射线超新星遗迹的统计结果 | 第50-53页 |
·伽玛射线空间和能谱特征 | 第53-55页 |
·超新星遗迹中的质子加速证据 | 第55-58页 |
·超新星遗迹的伽玛射线解释 | 第58-63页 |
·与分子云作用超新星遗迹 | 第58-61页 |
·对年轻超新星遗迹伽玛射线的解释 | 第61页 |
·伽玛射线起源机制的统一模型? | 第61-63页 |
·超新星遗迹与河内宇宙线 | 第63-66页 |
2 第谷超新星遗迹的伽玛射线起源的研究 | 第66-78页 |
·引言 | 第66-68页 |
·模型拟合及结果 | 第68-70页 |
·讨论与总结 | 第70-78页 |
·与分子云作用的证据 | 第70-74页 |
·分子云环境中的激波 | 第74-75页 |
·第谷超新星遗迹的距离 | 第75-78页 |
3 超新星遗迹RX J1713.7-3946逃逸质子的作用 | 第78-98页 |
·引言 | 第78-85页 |
·双发射区模型 | 第85-88页 |
·模型拟合及结果 | 第88-92页 |
·Ⅰ.内发射区轻子占主导 | 第89-91页 |
·Ⅱ.内发射区强子占主导 | 第91-92页 |
·讨论与总结 | 第92-98页 |
·能谱分布特征 | 第93页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93-98页 |
4 超新星遗迹G349.7+0.2的伽玛射线辐射 | 第98-108页 |
·引言 | 第98-99页 |
·逃逸扩散模型 | 第99-103页 |
·拟合结果 | 第103-104页 |
·讨论 | 第104-108页 |
5 TeV有壳层形结构的超新星遗迹的多波段能谱拟合 | 第108-118页 |
·引言 | 第108-109页 |
·模型拟合 | 第109-110页 |
·拟合结果 | 第110-113页 |
·讨论与总结 | 第113-118页 |
·参数演化 | 第113-114页 |
·能量分配 | 第114-118页 |
6 GeV伽玛射线超新星遗迹样本扩充及其起源解释 | 第118-130页 |
·引言 | 第118页 |
·有TeV辐射的遗迹 | 第118-122页 |
·只有GeV辐射的遗迹 | 第122-128页 |
·总结 | 第128-13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62页 |
A 质子逃逸扩散总结及其解 | 第162-166页 |
A.1 非δ逃逸 | 第162-164页 |
A.2 δ逃逸 | 第164-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简历与科研成果 | 第168-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