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批评文体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批评文体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第二节 袁枚文论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第三节 袁枚文论研究的欠缺及本文的意义 | 第10-14页 |
第一章 袁枚批评文体的分类 | 第14-24页 |
第一节 论诗诗 | 第14-16页 |
第二节 骈体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诗话 | 第17-18页 |
第四节 序跋体 | 第18-19页 |
第五节 书牍体 | 第19-20页 |
第六节 笔记体 | 第20-21页 |
第七节 选本和评点 | 第21-24页 |
第二章 袁枚批评文体的审美特征 | 第24-38页 |
第一节 批评语言的生动自然 | 第24-32页 |
一、“不许一字死”的意象之美 | 第24-26页 |
二、“字字立于纸上”的修辞之美 | 第26-29页 |
三、匠心独运的用典之美 | 第29-32页 |
第二节 批评句式的动荡开合 | 第32-38页 |
一、形式之美 | 第32-34页 |
二、情感之美 | 第34-38页 |
第三章 袁枚批评文体的思维特征 | 第38-44页 |
第一节 直观体悟的整体思维 | 第38-40页 |
一、直观性的论证和有“画面感”的阐述 | 第38-39页 |
二、整体性的感悟和直觉性的断言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 第40-42页 |
一、巧饰与质朴相交替的批评风格 | 第40-41页 |
二、用典与白话相统一的批评用语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取象比类的意象思维 | 第42-44页 |
一、以道譬论的批评方式 | 第42页 |
二、拟物譬论的批评手段 | 第42-43页 |
三、拟人譬论的批评手法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袁枚批评文体文体学价值 | 第44-48页 |
第一节 袁枚批评文体承前启后之作用 | 第44-46页 |
第二节 袁枚诗话体批评的深远影响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著作类 | 第50页 |
论文类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