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绿洲农林景观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3-24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 ·绿洲生态系统研究 | 第14-15页 |
| ·农林复合研究 | 第15-17页 |
| ·土地利用动态研究 | 第17-19页 |
| ·景观生态研究 | 第19-21页 |
| ·研究目标、内容、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案 | 第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 第24-3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4-27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4-25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36页 |
| ·数据来源 | 第27页 |
|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 ·植被覆盖度分析方法 | 第33页 |
| ·荒漠化分析方法 | 第33页 |
|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33-36页 |
| 第3章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36-56页 |
| ·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变化分析 | 第36-45页 |
| ·五团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变化 | 第36-39页 |
| ·十团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变化 | 第39-42页 |
| ·十二团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变化 | 第42-45页 |
|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 第45-48页 |
| ·单一土地动态度 | 第45-47页 |
| ·综合土地动态度 | 第47-48页 |
| ·土地利用动态转移分析 | 第48-53页 |
| ·农林比例变化分析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4章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56-70页 |
| ·自然驱动力分析 | 第56-57页 |
| ·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 第57-68页 |
| ·驱动力影响因子选取 | 第57-58页 |
| ·驱动力影响因子分析 | 第58-68页 |
| ·小结 | 第68-70页 |
| 第5章 景观格局分析 | 第70-78页 |
| ·景观斑块类型格局分析 | 第70-74页 |
| ·景观整体格局分析 | 第74-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 第6章 南疆绿洲农林景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评价 | 第78-97页 |
| ·植被覆盖度评价 | 第78-84页 |
| ·五团植被覆盖度分析 | 第79-81页 |
| ·十团植被覆盖度分析 | 第81-83页 |
| ·十二团植被覆盖度分析 | 第83-84页 |
| ·荒漠化评价 | 第84-91页 |
| ·五团荒漠化程度分析 | 第85-87页 |
| ·十团荒漠化程度分析 | 第87-89页 |
| ·十二团荒漠化程度分析 | 第89-91页 |
| ·生态安全评价 | 第91-95页 |
| ·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 第91页 |
| ·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91-95页 |
| ·小结 | 第95-97页 |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7-101页 |
| ·结论 | 第97-98页 |
| ·讨论 | 第98-100页 |
| ·建议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