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1 引言 | 第14-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2 绪论 | 第16-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 ·采场矿山压力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急倾斜煤层覆岩破断与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 第22-24页 |
| ·急倾斜煤层强矿压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 3 工程概况 | 第28-43页 |
| ·王家山煤矿井田地质条件 | 第28-35页 |
| ·地理位置和地形 | 第28-29页 |
| ·井田地质构造 | 第29-31页 |
| ·地层 | 第31-32页 |
| ·煤层 | 第32-34页 |
|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性 | 第34-35页 |
| ·王家山煤矿开采技术条件 | 第35-37页 |
| ·井田建设与开拓方式 | 第35页 |
| ·综放工作面采煤技术 | 第35-37页 |
| ·王家山矿综放工作面强矿压显现特征 | 第37-43页 |
| ·强矿压导致的巷道变形情况 | 第37-38页 |
| ·综放工作面强矿压显现特征 | 第38-43页 |
| 4 急倾斜煤层覆岩破断机理 | 第43-84页 |
| ·急倾斜煤层工作面回采倾斜剖面覆岩运动规律 | 第43-49页 |
| ·实验模型参数 | 第43-46页 |
| ·急倾斜工作面回采顶板初次破断倾向运动规律 | 第46-49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初次破断力学分析与失稳判据 | 第49-57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薄板初次破断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初次破断薄板模型挠度方程计算 | 第52-54页 |
| ·急倾斜煤层回采顶板初次破断失稳判据与应力分析 | 第54-57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初次断裂模式与过程 | 第57-62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初次断裂线发育轨迹 | 第57-60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初次破断破坏场演化规律 | 第60-61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初次破断模式与过程 | 第61-62页 |
| ·急倾斜煤层开采周期破断力学分析与失稳判据 | 第62-72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薄板初次破断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2-66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周期破断薄板模型挠度方程计算 | 第66-68页 |
| ·急倾斜煤层回采顶板周期破断失稳判据 | 第68-72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周期断裂模式与过程 | 第72-76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断裂线发育轨迹 | 第72-73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周期断裂破坏区演化过程 | 第73-75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周期断裂模式及演化过程 | 第75-76页 |
| ·顶板断裂期间采场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76-79页 |
| ·顶板断裂模式现场监测验证 | 第79-82页 |
| ·顶板初次来压阶段现场监测验证 | 第79-80页 |
| ·顶板周期来压阶段现场监测验证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5 急倾斜煤层(群)综放工作面回采矿压分布规律 | 第84-105页 |
| ·急倾斜煤层群综放工作面回采矿压演化规律 | 第84-88页 |
| ·计算模型设计及基本参数 | 第84-86页 |
| ·2煤工作面回采对下区段2、4煤工作面的影响 | 第86-87页 |
| ·4煤工作面回采对2、4煤工作面的影响 | 第87-88页 |
| ·急倾斜煤层综放工作面回采煤体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 第88-101页 |
|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 第88-89页 |
| ·急倾斜煤层回采煤体支承压力平面分布特征 | 第89-90页 |
| ·急倾斜煤层回采煤体超前应力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 | 第90-96页 |
| ·急倾斜煤层回采煤体侧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 | 第96-101页 |
| ·急倾斜煤层回采围岩三维应力场演化规律分析 | 第101-103页 |
| ·急倾斜煤层倾向剖面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101-102页 |
| ·急倾斜煤层走向剖面围岩应力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 | 第102-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6 急倾斜煤层回采强矿压显现危险区预测与控制方法 | 第105-146页 |
| ·急倾斜煤层回采井田强矿压显现危险区预测 | 第105-115页 |
| ·地质条件 | 第105-107页 |
| ·动力条件 | 第107页 |
| ·开采扰动条件 | 第107页 |
| ·井田危险区预测指标的确定 | 第107-113页 |
| ·井田危险区判别指标体系建立 | 第113-114页 |
| ·井田强矿压显现危险区预测 | 第114-115页 |
| ·急倾斜煤层回采工作面强矿压危险区预测 | 第115-122页 |
| ·急倾斜煤层顶板“倾斜梁”结构模型构建 | 第115-119页 |
| ·工作面强矿压显现危险区识别 | 第119-122页 |
| ·强矿压危险区地音监测 | 第122-127页 |
| ·地音监测系统布置 | 第122-123页 |
| ·地音监测预警值确定 | 第123-127页 |
| ·近场强矿压显现危险区预测 | 第127页 |
| ·强矿压危险区钻屑法监测 | 第127-134页 |
| ·王家山矿钻屑法布置方案 | 第128页 |
| ·钻屑法预警值确定 | 第128-133页 |
| ·定点强矿压显现危险区预测 | 第133-134页 |
| ·强矿压显现危险区矿压防治方案 | 第134-135页 |
| ·急倾斜煤层强矿压控制方法 | 第135-144页 |
| ·急倾斜煤层回采顶板破断过程致灾机理分析 | 第135-136页 |
| ·急倾斜煤层强矿压控制与解危机理 | 第136-138页 |
| ·急倾斜煤层强矿压控制效果预测 | 第138-139页 |
| ·急倾斜煤层定向解危强矿压控制方法 | 第139-142页 |
| ·急倾斜煤层强矿压控制效果检验 | 第142-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9页 |
| ·结论 | 第146-147页 |
| ·创新点 | 第147-148页 |
| ·研究展望 | 第148-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
| 附录A 四边固支顶板初次破断阶段解析解推导过程 | 第159-167页 |
| 附录B “三边固支,一边简支”梯形板解析解推导过程 | 第167-172页 |
| 附录C “倾斜梁”结构弯矩函数M(x)推导过程 | 第172-178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78-18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