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34页 |
第一节 背景介绍 | 第12-15页 |
一、冷泉简介 | 第12-13页 |
二、麻坑简介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冷泉碳酸盐岩的形成机制 | 第15-18页 |
第三节 冷泉碳酸盐岩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一、冷泉碳酸盐岩的研究意义 | 第18-22页 |
二、冷泉碳酸盐岩的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第四节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案 | 第27-31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27-29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三、研究目标 | 第30页 |
四、研究方案 | 第30-31页 |
第五节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和成果 | 第31-34页 |
一、完成的与本论文相关的工作量 | 第31-32页 |
二、主要认识和成果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4-37页 |
第二节 采样区地质概况 | 第37-42页 |
一、麻坑CN03 概况 | 第38-39页 |
二、麻坑Tobic概况 | 第39页 |
三、麻坑DoDo概况 | 第39页 |
四、麻坑G11 概况 | 第39-42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第42-48页 |
第一节 样品采集 | 第42页 |
第二节 分析方法 | 第42-48页 |
一、手标本及镜下显微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二、矿物组成分析 | 第43页 |
三、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43页 |
四、锶同位素组成分析 | 第43-45页 |
五、U-Th定年分析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分析结果 | 第48-68页 |
第一节 岩石学特征 | 第48-60页 |
一、手标本特征 | 第48-51页 |
二、显微镜下特征 | 第51-54页 |
三、矿物组成特征 | 第54-60页 |
第三节 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60-63页 |
一、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 | 第60-62页 |
二、氧同位素组成(δ~(18)O值) | 第62-63页 |
第四节 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63页 |
第五节 冷泉碳酸盐岩的U-Th年龄 | 第63-68页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68-80页 |
第一节 岩石学特征与成岩环境 | 第68-69页 |
第二节 碳的来源 | 第69-70页 |
第三节 流体来源 | 第70-71页 |
第四节 冷泉碳酸盐岩的U-Th年龄 | 第71-74页 |
第五节 冷泉碳酸盐矿物沉淀流体的氧同位素重建 | 第74-77页 |
第六节 甲烷渗漏与水合物分解、气候变化及海底滑坡的关系初探 | 第77-8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4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80-81页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10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