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血痹病“益气通阳、和营行痹”法探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1. 血痹病的源流考 | 第9-16页 |
| ·先秦时期对血痹病的认识 | 第9-10页 |
| ·两汉时期对血痹病的认识 | 第10-11页 |
| ·隋唐时期对血痹病的认识 | 第11页 |
| ·宋金元时期对血痹病的认识 | 第11-12页 |
| ·明清时期对血痹病的认识 | 第12-14页 |
| ·近现代对血痹病的认识 | 第14-16页 |
| 第二部分 “益气通阳、和营行痹”法的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 1. 血痹与痹症 | 第16-18页 |
| ·血痹的涵义 | 第16-17页 |
| ·痹症的涵义 | 第17-18页 |
| ·血痹与痹症的区别、联系 | 第18页 |
| 2. 气、血、营、卫的涵义 | 第18-23页 |
| ·气的涵义 | 第18页 |
| ·血的涵义 | 第18-19页 |
| ·营、卫的涵义 | 第19-23页 |
| ·营、卫的生成 | 第20页 |
| ·营、卫的相互关系 | 第20页 |
| ·营、卫的功能 | 第20-23页 |
| 第三部分 “益气通阳、和营行痹”法具体阐述 | 第23-32页 |
| 1. 针引阳气 | 第23-25页 |
| 2. 黄芪桂枝五物汤 | 第25-30页 |
| ·药证分析 | 第26-29页 |
| ·黄芪 | 第26页 |
| ·桂枝 | 第26-27页 |
| ·芍药 | 第27页 |
| ·生姜 | 第27-28页 |
| ·大枣 | 第28-29页 |
| ·方证分析 | 第29-30页 |
|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现代研究 | 第30页 |
| 3. “益气通阳、和营行痹”法的内涵 | 第30-32页 |
| 第四部分 “益气通阳、和营行痹”法的临床应用 | 第32-46页 |
| 1. 心脑病证 | 第32-34页 |
| 2. 脾胃病证 | 第34页 |
| 3. 气血津液病证 | 第34-36页 |
| 4. 经络肢体病证 | 第36-40页 |
| 5. 妇科病证 | 第40-41页 |
| 6. 皮肤科病证 | 第41-42页 |
| 7. 导师李敬孝教授医案 | 第42-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3页 |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