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晶体学论文

声子晶体点缺陷模式及其传感特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研究背景第13-15页
   ·声波生物传感器发展概况第15-18页
   ·声子晶体缺陷态的研究现状第18-23页
     ·声子晶体概念第18-19页
     ·声子晶体缺陷态第19-20页
     ·缺陷态的应用研究第20-21页
     ·缺陷态的模式选择第21-22页
     ·传感器多模式解耦第22-23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第23-25页
第2章 声子晶体理论和计算第25-43页
   ·弹性波动方程第25-27页
     ·非压电材料中的波动方程第25-26页
     ·压电本构关系和准静态近似第26页
     ·缩写记法第26-27页
   ·晶体理论第27-31页
     ·晶体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第28页
     ·倒空间与布里渊区第28-29页
     ·Bloch定理第29-31页
   ·声子晶体计算方法第31-33页
   ·声子晶体禁带计算第33-35页
     ·材料、晶格和尺寸选择第33-34页
     ·禁带计算第34-35页
   ·点缺陷模式计算分析第35-41页
     ·点缺陷模式计算第35-38页
     ·缺陷模式的振型分析第38-39页
     ·点缺陷的等效刚性边界与支撑损耗第39-41页
   ·小结第41-43页
第3章 硅基声子晶体点缺陷的MEMS加工与表征第43-65页
   ·器件的加工工艺与表征简介第43-50页
     ·声子晶体器件的加工工艺第43-48页
     ·声子晶体器件的表征方法第48-50页
   ·380 μm器件的加工工艺与振型测量第50-55页
     ·工艺流程第50-52页
     ·缺陷模式振型测量第52-55页
   ·80 μm器件工艺与测试第55-57页
     ·孔刻蚀工艺第55-56页
     ·电极制作工艺第56页
     ·器件测试第56-57页
   ·电学测试和Q值影响因素分析第57-62页
     ·热弹性损耗第58页
     ·Akhieser损耗第58-59页
     ·支撑损耗第59页
     ·空气损耗第59-60页
     ·材料内部损耗第60-62页
   ·小结第62-65页
第4章 点缺陷模式的选择性激励第65-95页
   ·模式选择方法和仿真验证第66-73页
     ·模式选择方法的理论推导第66-69页
     ·BVD模型的参数估计第69-71页
     ·模式选择方法的仿真验证第71-73页
   ·单端器件的模式选择第73-76页
     ·缺陷模式的等效动态阻抗第74-75页
     ·单端器件的模式选择第75-76页
     ·单一器件的变模式控制第76页
   ·单端器件的等效电路模型第76-81页
     ·单端器件的等效电路第77-78页
     ·等效电路的拟合算法第78-79页
     ·等效电路模型估算位移第79-80页
     ·单端激励的缺点第80-81页
   ·双端器件第81-85页
     ·双端器件的传输测量第82-83页
     ·电容耦合传输第83-85页
   ·差分单模四端口器件第85-89页
     ·电容耦合抑制第86-87页
     ·单模式激励第87-89页
   ·器件的液相工作能力讨论第89-92页
     ·固液耦合模型第89-91页
     ·电极设计增强平面内模式响应第91-92页
   ·小结第92-95页
第5章 声子晶体质量传感和温度补偿第95-113页
   ·点缺陷模式的质量测试第96-99页
     ·质量灵敏度的理论计算第96-97页
     ·灵敏度随晶格周期的变化规律第97-98页
     ·380 μm器件的灵敏度测量第98-99页
     ·80 μm器件的灵敏度测量第99页
   ·缺陷模式的温度系数测试第99-103页
     ·温度系数的理论计算第99-100页
     ·温度系数的各向异性第100-101页
     ·温度系数测量第101-103页
   ·质量、位置和温度的解耦测量第103-107页
     ·位置和质量的解耦第103-105页
     ·位置、质量和温度的解耦第105-107页
   ·质量测量的被动温度补偿第107-112页
     ·双模式温度补偿的精度分析第107-108页
     ·温度补偿的模式选择第108-110页
     ·温度补偿实验第110-112页
   ·小结第112-11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3-115页
   ·结论第113页
   ·创新性成果第113-114页
   ·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5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125-126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视网膜微血管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的研究
下一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阴极界面层及透明电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