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屋盖结构风灾及风致破坏机理 | 第10-13页 |
| ·屋盖结构风灾 | 第10-11页 |
| ·屋盖结构风致破坏机理 | 第11-13页 |
| ·结构风工程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理论分析 | 第13-14页 |
| ·数值模拟 | 第14-15页 |
| ·现场实测 | 第15页 |
| ·风洞试验 | 第15页 |
| ·悬挑屋盖结构风振响应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风洞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现场实测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风振响应计算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现有规范 | 第21-22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基于简化模型的高层建筑顶部大悬挑飘板风振参数分析 | 第23-55页 |
| ·风振响应模态叠加法 | 第23-26页 |
| ·等效静力风荷载 | 第26-29页 |
| ·阵风荷载因子法 | 第27-28页 |
| ·惯性风荷载法 | 第28-29页 |
| ·程序编制及其正确性验证 | 第29-30页 |
| ·风振响应参数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 ·高阶振型 | 第30-31页 |
| ·模态耦合项 | 第31页 |
| ·水平脉动风速谱 | 第31页 |
| ·飘板高度影响 | 第31-32页 |
| ·地面粗糙度系数 | 第32页 |
| ·飘板梁刚度 | 第32-33页 |
| ·阻尼比 | 第33页 |
| ·简化模型确定及其自振特性分析 | 第33-37页 |
| ·简化模型确定 | 第33-34页 |
| ·简化模型自振特性 | 第34-37页 |
| ·风振响应参数选取 | 第37-40页 |
| ·基本计算参数 | 第37页 |
| ·不同参数选取 | 第37-40页 |
| ·位移风振响应参数分析 | 第40-53页 |
| ·高阶振型影响 | 第40-41页 |
| ·模态耦合项影响 | 第41-42页 |
| ·水平脉动风速谱影响 | 第42-45页 |
| ·飘板所处高度影响 | 第45-49页 |
| ·地面粗糙度系数影响 | 第49-50页 |
| ·飘板梁刚度影响 | 第50-52页 |
| ·阻尼比影响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三章 某高层建筑顶部大悬挑飘板风振分析 | 第55-64页 |
| ·工程概况 | 第55-56页 |
| ·飘板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56-58页 |
| ·飘板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 第58-62页 |
| ·基本计算参数 | 第58页 |
| ·飘板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 第58-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某高层建筑顶部大悬挑飘板现场实测 | 第64-79页 |
| ·测试仪器 | 第64-66页 |
| ·风速风向仪 | 第64页 |
| ·加速度采集系统 | 第64-66页 |
| ·测点布置方案 | 第66-70页 |
| ·风速风向仪布置方案 | 第66-67页 |
| ·加速度计布置方案 | 第67-70页 |
| ·实测结果分析 | 第70-77页 |
| ·现场风场特性 | 第70-73页 |
| ·模态识别 | 第73-74页 |
| ·加速度响应对比分析 | 第74-77页 |
| ·高层建筑顶部大悬挑飘板设计建议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五章 高层建筑顶部大悬挑飘板风振系数-结构频率公式拟合 | 第79-85页 |
| ·回归分析 | 第79页 |
| ·简化模型的确定及有限元分析 | 第79-80页 |
| ·简化模型风振系数分析 | 第80-82页 |
| ·风振系数-结构频率(地貌类别)公式拟合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 ·结论 | 第85-86页 |
| ·展望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