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6页 |
·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指示作用 | 第10-13页 |
·DGGE技术在监测人为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0页 |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第18页 |
·土地利用方式与研究地点的选取 | 第18-20页 |
3 不同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0-39页 |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20-24页 |
·土样采集及预处理 | 第20页 |
·土壤水含量 | 第20页 |
·土壤pH | 第20页 |
·土壤盐浓度 | 第20-21页 |
·土壤全氮 | 第21-22页 |
·土壤全碳和土壤有机质碳 | 第22-23页 |
·土壤可溶性总碳、氮,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无机碳 | 第23-24页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8页 |
·10个研究地点土壤含水量比较 | 第25-26页 |
·10个研究地点土壤pH比较 | 第26-27页 |
·10个研究地点盐浓度比较 | 第27-28页 |
·10个研究地点土壤全氮、可溶性总氮比较 | 第28-30页 |
·10个研究地点全碳,有机质碳比较 | 第30-31页 |
·10个研究地点可溶性总碳、有机碳,无机碳比较 | 第31-36页 |
·聚类分析 | 第36页 |
·10个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不同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53页 |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39-43页 |
·过氧化氢酶 | 第39页 |
·过氧化物酶 | 第39-40页 |
·多酚氧化酶 | 第40-41页 |
·脲酶 | 第41-42页 |
·转化酶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10个研究地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比较 | 第43-44页 |
·10个研究地点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比较 | 第44-45页 |
·10个研究地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比较 | 第45-46页 |
·10个研究地点土壤脲酶活性的比较 | 第46-47页 |
·10个研究地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比较 | 第47-49页 |
·土壤酶活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与因子分析 | 第49-51页 |
·土壤酶活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因子分析聚类图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不同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3-75页 |
·试验设计 | 第53页 |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53-54页 |
·土壤细菌总DNA提取 | 第53页 |
·16S rDNA的PCR | 第53页 |
·DGGE | 第53页 |
·银染 | 第53-54页 |
·切胶回收,二次PCR及PCR产物回收 | 第54页 |
·克隆测序 | 第54页 |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54-58页 |
·土壤总微生物DNA的提取 | 第54-55页 |
·16S rDNA的PCR | 第55页 |
·DGGE | 第55-56页 |
·银染 | 第56页 |
·切胶回收 | 第56页 |
·二次PCR及PCR产物回收 | 第56-57页 |
·克隆测序 | 第57页 |
·DGGE图谱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73页 |
·DNA的提取效果 | 第58-59页 |
·16S rDNA的PCR | 第59-60页 |
·DGGE图谱分析 | 第60-62页 |
·序列鉴定 | 第62-66页 |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66-70页 |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