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电场耦合深度处理大庆油田含油污泥工艺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含油污泥的危害 | 第10页 |
| ·油田含油污泥的性质和特点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对含油污泥处理要求的不同标准 | 第11页 |
| ·国内外含油污泥处理的主要方法 | 第11-13页 |
| ·有机溶剂萃取法 | 第11-12页 |
| ·旋流离心工艺 | 第12页 |
| ·焚烧 | 第12页 |
| ·固化/稳定化油泥 | 第12页 |
| ·生物处理法 | 第12-13页 |
| ·大庆油含油污泥处理的工艺与方法 | 第13-15页 |
| ·现场试验站点简介 | 第13-14页 |
| ·大庆油田含油污泥处理的一般工艺 | 第14-15页 |
| ·大庆油田含油污泥深度处理的意义 | 第15页 |
| ·微生物和电场在污染物控制工程中的作用 | 第15-17页 |
| ·微生物处理含油污泥的原理 | 第15-16页 |
| ·电场处理污染物的一般原理 | 第16-17页 |
| ·微生物-电场耦合处理含油污泥的原理及优点 | 第17页 |
|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2 含油污泥成分的分析 | 第18-29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18页 |
| ·样品的选择 | 第18页 |
| ·仪器 | 第18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8-28页 |
| ·夏季预处理出泥 | 第18-21页 |
| ·秋季预处理出泥 | 第21-26页 |
| ·油样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含油污泥油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9-33页 |
| ·建立含油污泥油含量检测方法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页 |
| ·几种常用测定污泥油含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29-30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0页 |
| ·材料及处理 | 第30页 |
| ·仪器 | 第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4 高效菌株的筛选及菌剂的制备 | 第33-43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3页 |
| ·材料 | 第33页 |
| ·仪器 | 第33页 |
| ·培养基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6页 |
| ·产表面活性剂菌株和石油降解株的分离和筛选 | 第33-34页 |
| ·菌株降解效能的研究 | 第34-35页 |
| ·菌种的生长曲线与表面张力分析 | 第35页 |
| ·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5页 |
| ·菌种扩大培养 | 第35-36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 ·分离和筛选结果 | 第36页 |
| ·菌种的降解效能 | 第36-38页 |
| ·生长曲线与表面张力变化情况 | 第38-40页 |
| ·比对结果与系统发育树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5 微生物-电场耦合处理含油污泥的室内试验 | 第43-49页 |
| ·试验理论与方法 | 第43-46页 |
| ·本试验的理论依据 | 第43页 |
| ·反应器的设计与电场作用方式的研究 | 第43-44页 |
| ·反应器的设计与电场作用强度的研究 | 第44-45页 |
| ·微生物-电场耦合试验 | 第45-46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 ·电场作用方式试验结果 | 第46页 |
| ·电场作用强度试验结果 | 第46-47页 |
| ·微生物-电场耦合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6 微生物-电场耦合处理含油污泥现场工艺的研究 | 第49-75页 |
| ·现场中试装置的设计和安装 | 第49-51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73页 |
| ·现场温湿度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51-60页 |
| ·污泥pH值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60-67页 |
| ·含油率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67-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7 讨论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