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5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2页 |
一、理工科研究生 | 第19页 |
二、学术 | 第19-20页 |
三、诚信 | 第20-21页 |
四、学术诚信 | 第21-22页 |
五、学术不诚信 | 第22页 |
第二节 学术规范、学术诚信、学术道德三者的关系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特征、表现形式以及危害 | 第25-31页 |
第一节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特征 | 第25页 |
一、高频发性 | 第25页 |
二、多样性 | 第25页 |
第二节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表现形式 | 第25-27页 |
一、伪造实验数据,虚构学术成果 | 第25-26页 |
二、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占为已有 | 第26页 |
三、学术论文一稿多发、挂名现象普遍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危害 | 第27-31页 |
一、玷污学术、贻害人才 | 第27页 |
二、使高校名誉受损 | 第27页 |
三、动摇社会道德体系 | 第27-28页 |
四、扼杀学术创新 | 第28页 |
五、学术人格和学术成果“商业化”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科技哲学视阈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价值观分析 | 第31-43页 |
第一节 理工科研究生的学术价值观错位 | 第31-33页 |
一、社会的功利思想和浮躁之风 | 第31-32页 |
二、学生的功利思想 | 第32页 |
三、享乐思想与学习动力不足。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完善 | 第33-35页 |
一、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单一化 | 第33页 |
二、学术规范的不完善 | 第33-34页 |
三、学术评价制度异化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欠缺 | 第35-36页 |
一、缺失系统的学术诚信教育 | 第35-36页 |
二、导师在诚信方面的言传身教缺乏 | 第36页 |
第四节 校内外学术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6-39页 |
一、学术诚信审查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36-37页 |
二、监督主体多元化导致监督不落实 | 第37-38页 |
三、制度执行不严滋生侥幸心理 | 第38-39页 |
四、学术成果发表平台管理落后 | 第39页 |
第五节 理工科研究生学业压力与学术不诚信 | 第39-43页 |
一、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误解 | 第39-40页 |
二、学习压力与学术不诚信 | 第40-41页 |
三、教学安排与考核制度不完善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价值观的建设路径 | 第43-53页 |
第一节 端正学术动机,重塑学术价值观 | 第43-44页 |
一、注重考察学生的学术动机 | 第43-44页 |
二、注重考察学生的学术志趣 | 第44页 |
三、维护学术尊严 | 第44页 |
第二节 基于科技哲学思想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 第44-46页 |
一、推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 第45页 |
二、建立科学化、多样化的学术评价标准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强化学术诚信教育 | 第46-47页 |
一、建立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常规机制 | 第46页 |
二、发挥导师对学生诚信的教育和训练功能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加强学术评价与监管制度建设 | 第47-50页 |
一、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 第47-48页 |
二、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 | 第48-49页 |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大学籍信息公开力度 | 第49-50页 |
第五节 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同时提高学习效能 | 第50-53页 |
一、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 第50页 |
二、提高学习效能,夯实知识基础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