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油田北塔区块长6油层组油藏描述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选题依据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9-11页 |
·以测井为主体的油气藏描述 | 第9-10页 |
·多学科协同油气藏描述发展阶段 | 第10页 |
·多学科一体化描述技术——现代油气藏描述 | 第10页 |
·储层描述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1-12页 |
·主要工作量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油田概况 | 第15-18页 |
·油田地理概况 | 第15-16页 |
·勘探开发状况 | 第16-18页 |
·勘探历程 | 第16页 |
·开发状况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层与构造特征 | 第18-36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22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依据 | 第18页 |
·主要标志层及其特征 | 第18页 |
·地层界线划分 | 第18-19页 |
·各油层组地层特征 | 第19-22页 |
·构造特征 | 第22-36页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2页 |
·各小层构造特征 | 第22-36页 |
第三章 沉积相类型及分布 | 第36-57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36-37页 |
·长6沉积微相类型 | 第37-38页 |
·水下分流河道 | 第37页 |
·分流间湾 | 第37-38页 |
·水下分流河道侧翼 | 第38页 |
·河口砂坝 | 第38页 |
·席状砂沉积 | 第38页 |
·长6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38-57页 |
·长64沉积相展布规律 | 第38-39页 |
·长 6~(3-2) 沉积相展布规律 | 第39页 |
·长 6~(3-1)沉积相展布规律 | 第39页 |
·长 6~(2-3) 沉积相展布规律 | 第39页 |
·长 6~(2-2) 沉积相展布规律 | 第39页 |
·长 6~(2-1) 沉积相展布规律 | 第39页 |
·长 6~(1-2) 沉积相展布规律 | 第39-40页 |
·长 6~(1-1) 沉积相展布规律 | 第40-57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其综合评价 | 第57-75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57页 |
·储层成岩作用 | 第57-61页 |
·压实作用 | 第58-59页 |
·胶结作用 | 第59-60页 |
·溶蚀作用 | 第60页 |
·裂缝作用 | 第60-61页 |
·物性特征 | 第61-62页 |
·储集空间及储集类型 | 第62-64页 |
·孔隙类型 | 第62-63页 |
·孔喉大小及分布 | 第63-64页 |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与孔隙结构类型 | 第64页 |
·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 | 第64-73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64-67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67-73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73页 |
·储层分类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油藏特征 | 第75-104页 |
·流体性质 | 第75页 |
·原油性质 | 第75页 |
·地层水性质 | 第75页 |
·天然气性质 | 第75页 |
·渗流特征 | 第75-77页 |
·油藏天然能量 | 第77-78页 |
·原始地层压力 | 第77-78页 |
·油藏温度特征 | 第78页 |
·天然能量 | 第78页 |
·油藏类型 | 第78-81页 |
·储量计算 | 第81-104页 |
·储量计算方法 | 第81页 |
·储量计算单元 | 第81页 |
·地质储量计算参数 | 第81-86页 |
·地质储量 | 第86-104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