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35页 |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12-13页 |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32页 |
·我国污泥产生量及其处理处置现状 | 第13-16页 |
·污泥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特征 | 第16-23页 |
·污泥堆肥过程中多环芳烃的降解和迁移 | 第23-27页 |
·多环芳烃在污染土壤及污泥或堆肥修复土壤中的降解和迁移 | 第27-3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2-33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3页 |
·课题研宄的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4页 |
·施用堆肥的草坪草盆栽试验 | 第35-36页 |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施用污泥堆肥的高羊茅盆栽试验 | 第36-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施用堆肥的人工草坪场地试验 | 第37-38页 |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7-38页 |
·堆肥中多环芳烃的吸附与解吸试验 | 第38-40页 |
·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试验仪器及材料 | 第39-40页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0-41页 |
·多环芳烃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其它指标分析方法 | 第41页 |
·数据分析及处理 | 第41-44页 |
3 施用堆肥对植物生长及植物吸收多环芳烃的影响研究 | 第44-60页 |
·不同堆肥施用量下三种草坪草生物量的变化 | 第44-46页 |
·三种草坪草对多环芳烃的吸收富集作用 | 第46-50页 |
·不同施肥量下高羊茅对多环芳烃吸收的差异 | 第46-47页 |
·高羊茅修剪对其吸收富集多环芳烃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施肥量下黑麦草对多环芳烃吸收的差异 | 第48-49页 |
·黑麦草修剪对其吸收富集多环芳烃的影响 | 第49页 |
·不同施肥量下白三叶对多环芳烃吸收的差异 | 第49-50页 |
·种植草坪草的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残留 | 第50-59页 |
·多环芳烃在高羊茅土壤中的残留 | 第51-53页 |
·多环芳烃在高羊茅中的富集系数 | 第53-54页 |
·多环芳烃在黑麦草土壤中的残留 | 第54-56页 |
·多环芳烃在黑麦草中的富集系数 | 第56页 |
·多环芳烃在白三叶土壤中的残留 | 第56-58页 |
·多环芳烃在白三叶中的富集系数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施用污泥堆肥的土壤-植物系统中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研究 | 第60-80页 |
·施用污泥堆肥的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变化规律 | 第60-64页 |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变化 | 第60-63页 |
·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的动力学拟合 | 第63-64页 |
·施用污泥堆肥的土壤中细菌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 | 第64-65页 |
·施用污泥堆肥的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65-67页 |
·施用污泥堆肥的土壤中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67-69页 |
·施用污泥堆肥的土壤中植物对多环芳烃的吸收富集 | 第69-76页 |
·不同施肥量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 第69-71页 |
·不同施肥量下植物对多环芳烃吸收的差异 | 第71-74页 |
·不同施肥量下多环芳烃在植物中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 | 第74-76页 |
·多环芳烃在施用污泥堆肥的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5 施用堆肥的草坪场地中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研究 | 第80-91页 |
·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降解 | 第80-81页 |
·地表径流对多环芳烃迁移的影响 | 第81-84页 |
·多环芳烃在植物中的吸收富集 | 第84-87页 |
·植物生物量差异 | 第84-85页 |
·植物对多环芳烃的富集 | 第85-87页 |
·地下水及雨水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变化 | 第87-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6 多环芳烃的吸附-解吸及迁移转化途径研究 | 第91-109页 |
·堆肥中多环芳烃的解吸与吸附研究 | 第91-104页 |
·堆肥中多环芳烃的解吸研究 | 第91-101页 |
·堆肥中多环芳烃解吸试验的统计分析 | 第101-104页 |
·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途径 | 第104-108页 |
·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途径 | 第104-106页 |
·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途径 | 第106-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7 结语 | 第109-111页 |
·研究结论 | 第109页 |
·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3页 |
个人简介 | 第123-124页 |
导师简介 | 第124-12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