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6页 |
·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5-24页 |
·环境经济预警理论和方法研究 | 第24-26页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9-40页 |
·环境经济系统及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 | 第29-33页 |
·环境经济系统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 | 第29-30页 |
·环境经济系统的特征 | 第30-31页 |
·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 第31-33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33-35页 |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 | 第33-34页 |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及在环境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35-38页 |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35-36页 |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方法和特点 | 第36-37页 |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思路及在环境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河南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耦合评价 | 第40-84页 |
·河南省环境经济的发展情况 | 第40-59页 |
·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 | 第40-50页 |
·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 第50-59页 |
·环境经济动态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9-64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60-61页 |
·环境经济动态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 第61-64页 |
·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耦合评价模型 | 第64-69页 |
·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综述 | 第64-66页 |
·基于协同学的环境经济动态耦合评价模型 | 第66-69页 |
·基于云模型的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耦合评价 | 第69-75页 |
·云模型的定义及数字特征表示 | 第70-72页 |
·正态云及定性概念转化算法 | 第72-73页 |
·基于云模型的环境经济动态耦合评价方法 | 第73-75页 |
·河南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耦合评价实证分析 | 第75-83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第75-76页 |
·河南省环境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演变趋势 | 第76-79页 |
·河南省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态势分析 | 第79-80页 |
·基于云模型的河南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河南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84-101页 |
·建模的目的、假设条件和模型边界 | 第84-86页 |
·河南省环境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86-98页 |
·河南省环境经济系统因果关系反馈图 | 第86-88页 |
·经济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88-91页 |
·环境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91-95页 |
·辅助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95-98页 |
·河南省环境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河南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系统动力学仿真 | 第101-126页 |
·河南省环境经济基本行为仿真模拟 | 第101-105页 |
·河南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方案设计及系统动力学仿真 | 第105-116页 |
·河南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方案设计 | 第105-108页 |
·不同发展方案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8-116页 |
·基于 DEA 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发展路径选择 | 第116-123页 |
·基于 DEA 的环境经济效率评价及发展路径选择 | 第117-120页 |
·基于变异系数的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及路径选择 | 第120-123页 |
·河南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23-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6章 基于 SD 模型不同模拟情境的环境经济预警 | 第126-141页 |
·基于 PSR 模型的环境经济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7-129页 |
·环境经济系统预警综合评价模型 | 第129-135页 |
·环境经济系统预警模型 | 第129-131页 |
·环境经济系统预警的警区划分 | 第131-133页 |
·基于云模型的环境经济系统预警的警区分类 | 第133-135页 |
·不同发展路径下河南省环境经济系统预警结果与分析 | 第135-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5页 |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141-143页 |
·创新点 | 第143-144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8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