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离子交换纤维及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离子交换纤维的定义 | 第12页 |
·离子交换纤维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离子交换纤维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生物质高分子材料纤维素及其改性 | 第14-18页 |
·生物质高分子材料及其特性 | 第14-15页 |
·纤维素简介 | 第15页 |
·纤维素的改性 | 第15-16页 |
·纤维素改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丝瓜络改性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丝瓜络简介 | 第18-19页 |
·丝瓜络改性的国外研究概况 | 第19页 |
·丝瓜络改性的国内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20-2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丝瓜络原料 | 第22页 |
·试验药品 | 第22-23页 |
·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改进型生物质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硝态氮浓度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静态吸附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产品表征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第3章 改进型生物质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 第28-49页 |
·丝瓜络的主要成分及结构分析 | 第28-30页 |
·丝瓜络的化学成分 | 第28页 |
·主要结构组成分析 | 第28-30页 |
·制备反应材料和试剂的确定 | 第30-33页 |
·预处理试剂的选择 | 第30-31页 |
·反应溶剂的选择 | 第31页 |
·交联剂的确定 | 第31-32页 |
·接枝基团的选择 | 第32页 |
·丝瓜络原料的选择 | 第32-33页 |
·改进型生物质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方法 | 第33-37页 |
·改进型生物质离子交换纤维的合成机理 | 第33-35页 |
·改进型生物质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工艺 | 第35-37页 |
·正交试验条件的确定 | 第37-39页 |
·因素:丝瓜络投加量、DMF 剂量以及环氧氯丙烷剂量的确定 | 第37页 |
·因素:三个阶段反应温度及时间的确定 | 第37-38页 |
·因素:乙二胺剂量和三乙胺剂量的确定 | 第38-39页 |
·正交试验及最优工艺的确定 | 第39-49页 |
·正交试验 | 第39-44页 |
·最优工艺的确定 | 第44-48页 |
·最优制备工艺步骤的确定 | 第48-49页 |
第4章 丝瓜络改性前后物化性质的变化 | 第49-53页 |
·丝瓜络改性前后颜色的变化 | 第49页 |
·丝瓜络改性前后 SEM 分析 | 第49-50页 |
·丝瓜络改性前后比表面积的变化 | 第50页 |
·丝瓜络改性前后氮元素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丝瓜络改性前后 IR 图谱的变化 | 第51-52页 |
·丝瓜络改性前后 X 射线衍射图的变化 | 第52-53页 |
第5章 改进型生物质离子交换纤维对硝态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3-70页 |
·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模型 | 第53-55页 |
·吸附热力学研究的主要模型 | 第53-54页 |
·吸附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模型 | 第54-55页 |
·吸附剂投加量对硝态氮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5-57页 |
·溶液 pH 值对硝态氮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温度对硝态氮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不同初始浓度的吸附动力学方程研究 | 第61-65页 |
·伪一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 第61-62页 |
·伪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 第62-63页 |
·颗粒内扩散模型的拟合 | 第63-65页 |
·不同温度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65-67页 |
·不同温度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67-68页 |
·吸附焓 H 的计算 | 第67页 |
·吸附吉布斯自由能ΔG 和吸附熵ΔS 的计算 | 第67-68页 |
·吸附剂再生技术研究 | 第68-70页 |
·吸附剂再生原理 | 第68页 |
·吸附剂再生试验 | 第68-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一) | 第76-77页 |
致谢(二)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8页 |